場次簡介:健康與防疫的差異
主持人: 周怡君
發表人:劉名峰 (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題目:防疫政策的理念、變遷及其政治社會的形態:台灣及新加坡 的比較
摘要: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之後,不僅在全球各地造成了嚴重的災情,各國也出現了諸多對應的政策。值此疫情逐步穩定之際,本文試圖對此間諸多的政策予以類型化,並藉此進一步說明不同類型之政策間的變遷。因此,文中首先以「排除—接納」及「科學—政治」兩軸,區分出四種政策類型,即在「排除/政治」下的「封城」、「排除/科學」策略下的「精確防疫」,及「接納/科學」的「減害」與「接納/政治」的「共存」。這四種政策類型具有理念性的特質,雖然在某個時期裡的政策具有一種以上的政策類型,但其中仍然可見主流的政策類型。尤有進者,這四種理念型的政策類型可以涵蓋疫情之下各國政府的回應策略,因而不僅可以系統地掌握繁雜的防疫政策,不致於落入見樹不見林的處境,還可以更清楚地藉由政策類型的變化,來界定政策變遷的發生;其次,防疫政策的類型及其變遷,除了回應疫情本身之外,實則也生成於特定之政治社會,而其形態也影響了政策的制定與轉換。本研究即比較台灣及新加坡,藉著兩國在疫情期間的不同防疫政策,來了解政治社會的差異,對於其政策制定與變遷的影響。
關鍵字:新冠疫情、防疫政策、政策類型、新加坡、台灣、政治社會
發表人:彭松嶽、潘美玲、范玫芳、陳盈羽、蔡欣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題目:數位防疫的知南行異
摘要:台灣的數位防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舉凡口罩與快篩地圖、疫苗預約平台、實聯制系統、或電子圍籬,都是疫情嚴重期間備受矚目之科技系統。目前許多相關之討論聚焦在數位追蹤引起之隱私、監控、與問責機制之缺乏,雖然這些面向對於兼顧公衛與民主之數位防疫有相當之重要性,但是相關之討論往往採取社會與科技的「北方」觀點:運用西方的理論、對於數位科技的獨尊、倚賴都市的經驗等。相對的,許多同等重要的問題仍鮮少觸及,包括:偏鄉或離島的數位防疫經驗為何?偏鄉或離島在文化、經濟、社會、科技的特殊性如何影響防疫措施的推行?這些地方與文化的經驗如何提醒我們以不同的視角、概念或理論探討數位防疫?以及他們的視角與經驗如何幫助未來數位防疫的規劃?
本文將針對數位防疫在偏鄉與離島的情形進行初步的探索,企圖在知識、經驗、實踐等面向上,探討全球南方下的偏鄉與離島之數位防疫。本文蒐集相關之報導與分析,以及初步的訪談資料,以後殖民科技與社會觀點進行談討,以更深入了解相關的地社會、文化、與科技的在地性如何影響防疫實作的進行。
關鍵詞:數位科技、防疫實作、後殖民科技與社會、地方知識
發表人:劉千嘉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題目:公務登記資料中的隱形弱勢者:身心障礙人口檔中的原住民族身障數據
摘要:既有障礙研究中較缺乏族群的觀點,原住民族委員會自 2001 年開始,每年發布原住民族人口及健康統計年報,但關於身心障礙的相關統計與討論,遲至 2014年才有相關資料發布。本研究運用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人口檔,檢視與比對衛福部統計、社家署身心障礙人口檔,及原民會健康年報三項官方正式資料中,原住民族身心障礙人口的落差。研究發現如下:(1)健康年報的原住民身障盛行率高於全國平均,但衛福部與身障資料庫的數據較為接近;(2)原民會健康年報的身障數據所計算出來的比例,其比例都較原民會發布的數據為高。(3)身心障礙人口檔出現一人多筆資料現象,但目前並無明確說明統計發布時的資料運用原則;(4)原住民身障數據宜以原民會健康年報為主,但在全國數據的取用上,以衛福部統計可能更為正確,臺灣原住民身心障礙盛行率應較全國平均為高。(5)公務登記資料賴民眾主動申報族群身分,建議主管單位應主動進行族群資料之勾稽,已確保原住民族身障資料能在中央部會有完整的建置。
關鍵字:身心障礙、原住民族、原住民健康年報、身心障礙人口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