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照護與家庭
主持人:林宏陽
發表人:趙子翔、陳芃年、周顥文、黃治維 (基督教芥菜種會)
題目:風行草不偃:初探原住民族文化 健康站政策治理和在地實作的交織與張力
摘要:臺灣人口老化比率逐年提高,其中,原鄉工作機會少,青壯年人口大量離鄉謀職;原本以「家」為單位的集體照護體制逐漸失效,原鄉和都會區原民長者照護問題皆遭遇嚴峻挑戰。政府為此建置同時具備文化傳承和健康照護功能的文化健康站照顧在地原民長者。但在政府新管理主義傾向、標準化,和由上而下的社會福利政策邏輯下,以訂定計畫書申請規格、查核標準並招標方式委外廠商營運。此種模式運作,使政策與文化照護層面及在地實作間產生許多斷裂。
基督教芥菜種會因與桃園原民局合作,參與桃園市各文健站的督導過程,有機會近身觀察文健站實務上的運作邏輯。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透過對桃園5間文健站的照顧服務員、文健站主持人、長者,及管理文健站的督導和政府官員進行深度訪談,並搭配對田野的觀察,描繪人、物和空間的互動,探討與分析文健站設立背後的政策邏輯和其日常實作情況。
本文從「政府長照施政治理的邏輯」、「在地照護實作的邏輯」,以及「兩種邏輯間的交織與張力」,三個面向呈現文健站案例中政府的政策及在地的對策。並從實務的反思上指出一公私協力框架下的照護思考方向。
關鍵字:文化健康站、原住民族長者、長期照顧政策、照護的邏輯、新管理主義。
發表人:唐嘉妤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未婚年輕成人的結婚意向:親代婚姻關係與代間關係的影響 機制
摘要:過去十幾年來,臺灣人口的初婚年齡提高,適婚的年輕成人人口中未婚比率也相較於以往明顯較高,「結婚」似乎已不是年輕成人的必然選擇,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年輕成人的結婚意向?綜觀相關研究,個人成長歷程中的家庭經驗是主要的研究關注,親代婚姻關係所產生的代間傳遞作用,以及親、子二代間的代間關係影響,皆被視為是關鍵。本文旨在以未婚年輕成人為對象,探討其結婚意向如何受到親代婚姻關係、代間關係的影響,運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長期縱貫調查資料,以時序區分成年前期的親代婚姻關係、成年初期的代間關係與而立之期的結婚意向,選取樣本1068人,首先以多分類邏輯迴歸(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影響結婚意向的因素,再進一步採用Karlson–Holm–Breen(KHB)方法進行代間關係的中介效果檢驗。研究結果顯示,在成年前期歷經親代高婚姻衝突的年輕成人,在而立之期比較傾向於不想結婚,而其中成年初期的代間關係具有中介效果,意味著家庭情境因素並非全然影響年輕成人的結婚意向,負向的代間關係更可能是影響其不想結婚的因素。本文延伸實務界針對親代生涯前期婚姻衝突對於其子女(兒童、青少年)的衝擊,點出親代中年生涯的婚姻衝突對於其子女(年輕成人)亦呈現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關鍵詞:khb、代間關係、年輕成人、婚姻衝突、結婚意向。
發表人:李振均(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生)
題目:內部世界:會所制度下精神疾病患者的人際網絡與生活意義
摘要:近幾年,精神障礙者犯罪問題廣泛被新聞媒體報導,政府為了回應社會對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恐懼,通過一系列強制治療與監護的修法。另一方面,為預防和「減少精神疾病患者或疑似精神疾病患者觸犯刑罰法律」,在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第二期計畫中,擴大興辦「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下稱會所)。
會所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平等,透過職員(社工)與會員(病友)的協同工作,共同完成日結構下的園藝時間、早會、工作日、課程、健走、出遊等工作項目,在過程中積極回應會員因症狀而產生的情緒、不適和退縮,並由會員主導課程安排與活動設計。有異於傳統精神醫療和復健機構將病人看作服務對象的工作模式。
本文運用參與式觀察,成為一般會員並在2022年3月到8月之間,實際參與南陽會所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周間和周末不定時與會員的聚會、陪伴會員回診等,是本文另一個移動的田野。
本文試圖回答病友的人際網絡如何可能?如何鞏固?本文發現會所制度下會員的高度參與,是建構穩固人際網絡的第一步,藉由在會所一起完成工作的經驗,產生的情感連帶則在會所之外得以延續。本文亦發現,所謂的復歸社會對精神病人而言,並不是重新與社會融合在一起,而是生活在只由病友們串起的社會生活。
關鍵字:精神醫療、會所、社區化、病人角色。
發表人:涂菀榕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題目:家務公平感受與參照對象、性別角色態度、婚姻關係之關係:性別差異之檢視
摘要:臺灣女性勞參率提高、男性及女性教育程度與工作時數差距不大,女性參與家務的程度仍遠多於男性;惟家務分工不平等情況下,男性與女性卻普遍認為家務分工是公平的,本研究認為家務公平感受是家務分工持續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之目的是為探討實際家務分工、參照對象、性別角色態度以及婚姻關係,如何影響家務公平感受,並進一步檢視性別差異。利用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2016年七期第二次家庭組問卷,進行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研究發現女性仍是家務工作主要負擔者,且家務工作中的性別分工結構仍未鬆動。其中對男性而言,自己做家務頻率會影響家務公平感受;對女性而言,自己做家務頻率、配偶有無做家務、與他人配偶比較、母職想像之性別態度會影響家務公平感受;而不管男性或女性,婚姻關係都是影響家務公平感受重要因素。惟並非只要婚姻關係愈和諧、夫妻間家務公平感受愈公平,就忽視家務分工的不平等,改善不平等的家務分工、維持婚姻關係的和諧,都能讓家務公平感受愈加公平。
關鍵字:家務公平感受、家務分工、參照對象、性別角色態度、婚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