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社會與政策之間
主持人:黃芳誼
發表人:李靜瑄(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題目:家人重要還是同儕重要-青少年的心理適應分析
摘要 : 近年來青少年出現憂鬱等心理適應問題的狀況愈來愈多,家庭與同儕關係在青 少年的發展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家庭影響一個人日後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在於 家庭功能是否良好的方面,良好的家庭功能在心理適應方面會有著較正向的態度去 面對及解決,也能減少心理適應問題發生的機率,而一個不良的家庭功能是否影響 青少年在同儕關係間也有著較佳的交友狀況,進而降低心理適應問題的發生。所以 本研究想探討家庭功能是否會造成青少年心理適應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好奇不良的 家庭功能是否會影響青少年與同儕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去影響青少年心理適應方 面的問題。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分析,資料來源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的「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國 三樣本(J3)第一波,青少年問卷」。研究結果:女性比男性更易有心理適應問題 的產生。家庭功能越良好對於心理適應問題越不易產生。而家庭功能越好對於同儕 關係也會越好。最主要發現青少年的同儕關係是有發揮中介效果的,代表當家庭功 能不好時,同儕關係能扮演中介因素取代家庭功能,使產生心理適應問題的機率降 低。
關鍵字:家庭功能、同儕關係、心理適應問題。
發表人:鄭羽芹(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題目:父母離婚對成年子女的親密關係發展之影響
摘要 : 我國的離婚率在 2020 年位居亞洲之冠,而首次出現了人口負成長。兒福聯盟 負責離婚親子維繫方案服務的社工師表示父母之間的關係會影響未成年子女的心理 狀態,進而影響子女的身心發展,因此本研究針對父母離婚對成年子女的親關係發 展之影響進行探討。以深度訪談進行,本研究的受訪者為女性及男性各四名,共八 名,受訪者均為父母在其成年前離婚,以下為主要訪談題目:父母離婚的告知及子 女對父母離婚的想法、父母離婚後的相處模式、發展親密關係前、親密關係中的作 為、父母的感情狀況對子女發展親密關係的影響。 透過本研究訪談受訪者後發現,父母的關係、離婚後的相處模式,以及有沒有 告知子女離婚事實會使子女在成年後害怕或拒絕發展親密關係、不願進入婚姻關 係,以及女性對男性陪伴者具有特定的想像。如果父母離婚後仍保持良性的相處模 式,在子女成年之後,較不排斥發展親密關係,也較有進入婚姻關係的意願。
關鍵字:離婚、親密關係、相處模式、成年子女。
發表人:黃雅俐(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題目:工作/家庭衝突、工作自主性與身心健康
摘要 : 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大多圍繞著工作與家庭,當工作與家庭角色產生衝突時, 身心狀況是否會受到影響?同時,工作自主性也是現在工作場域中,容易探討的議 題,是否工作自主性會影響工作與家庭間的衝突?因此,本文根據文獻回顧提出三 項假設,以身心狀況做依變項,分析工作-家庭衝突是否帶來影響,並利用工作自 主性作為中介變項,了解其是否能對工作-家庭衝突產生影響進而改變身心狀況。 本文利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七期第一次工作與生活組,進行線性迴歸模 型分析,樣本數為 1,285 人。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家庭衝突程度越高,身心狀況越 不良好;工作自主性則未達顯著水準,在本文中,無法作為中介變項解釋工作-家 庭衝突對身心狀況產生的影響。
關鍵字:工作-家庭衝突、工作自主性、身心狀況。
發表人:李盈瑩(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題目:台灣民眾對於未成年人生育自主權之態度及社會支持
摘要 : 未成年人意外懷孕時,首先必須思考的就是如何處理腹中胎兒,若是想進行人 工流產,須年滿 20 歲,否則必須經過法定代理人同意,雖今年已提出修法草案, 決議未來若是未成年人與父母對胎兒去留的想法分歧,將會由法院進行審理,但此 修法實質上並未幫助未成年人與父母建立溝通,也並未真正給予未成年人協助,且 也因為社會的不支持及父母態度,使許多未成年人為了隱瞞,轉而尋求不法人工流 產途徑,基於此,讓未成年人能夠擁有生育自主權,給予社會支持使他們有管道能 夠求助,可能可以降低他們使用非法管道進行人工流產、傷害自己身體的機會。本 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法,先與受訪者討論對於未成年人懷孕的態度、是否應該下修生 育自主權年齡,並進而討論我們應如何透過法律或社會管道幫助未成年人,採用文 獻整理及深度訪談法,透過既有文獻,初步了解我國生育相關議題及歷年修法,設 計訪談題目,總共訪問 19 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了解民眾看法。 本研究最後歸納出五點研究發現:受訪者對未成年懷孕抱持較正面的看法、不 支持下修生育自主權的受訪者占多數、政府應加強教育未成年人正確的公共衛生觀 念宣導避孕、給予未成年懷孕的協助需要從學校做起、應透過法律程序強制介入父 母與子女的溝通。
關鍵字:未成年人、生育自主權、親子關係。
發表人:曾亮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題目:由區公所角度探討中央職權分配問題與變化-以北部某區公所為例
摘要 : 區公所是行政體系中最低程度的政府機關,但從事的事物卻是最多元化的, 而且也是大部分的民眾尋求幫助的第一管道,在面臨所有問題或某些政策時,是否 會因為中央職權分配不足導致地方政府有無法執行或是無力執行的狀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分配的問題,並以區公所的角度來看,將 會更深入問題的核心概念。將採用相關文獻的分析以及深度訪談的方法來加以研 究,並以北部某區公所社會人文課的職員為訪談對象。 而本論文研究的問題為:一、五都改制後,地方政府的職權有何變化;二、以 重大急難紓困為例,探討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分配問題;三、地方政府希望未來的職 權分配有何改善。 而根據訪談後並加以分析得到的發現為:一、內部職員的職權並沒有太大的 轉變,但地區首長的職權以及經濟面上的運用權是降低與減少的;二、對於急難紓 困的職權上,都認為目前的職權是不足夠的,但要下放職權,也必須提供相對應的 人力;三、期望未來的府際關係為多互相合作,並且多聽取地方政府的意見。
關鍵字:五都改制、地方政府、重大急難紓困、府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