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上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上午場次
1-2-305-社會組織:醫療與宗教
2022-10-01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社會組織:醫療與宗教

 


主持人:  蘇碩斌
發表人:蔡恩亞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碩三)
題目:製造卓越:集體歡騰與台灣巨型教會的發展與擴張

摘要:台灣的眾巨型教會(megachurch)在近幾年的愛家運動中,展現了顯著影響力,是2018年愛家公投通過的關鍵推動力量。同時,多間巨型教會在疫情期間開始直播聚會、建立線上教會,使宗教力量跟信徒參與不受到疫情打擊。巨型教會擁有經濟、政治動員力量,正從宗教、性別、家庭等面像影響整個台灣,極需揭露與討論。因此,本文聚焦於在台灣巨型教會中,具長年發展歷史與影響力的新店行道會,回答以下問題:「疫情下的台灣巨型教會,如何在線上聚會中仍舊維繫宗教實踐,並持續凝聚宗教力量?」藉由參與觀察新店行道會的主日與禱告會直播六個月,以及實體參與聚會,我試圖描繪該教會高度靈性、集體歡騰式的敬拜方式,如何吸引會眾更多參與與投入,並聚集成集體宗教力量。立基於過往巨型教會的擴張機制討論,本文認為該教會除了採用前人指出的高度組織化的運作方式,並提供宗教經濟學式的信仰產品回應信徒需求外,也以塑造集體歡騰凝聚集體力量。在強調靈性、情緒(Charismatic-Pentecostal)的敬拜中,該教會以高度身體化的靈性實踐,讓宗教經驗道成肉身。同時,教導會眾順服宗教權威、委身於教會,並強調聖俗之間成功與失敗、善與惡的二分邏輯。該教會也利用專業燈光、音響、攝影與投影技術,幾乎再現現場聚會的氛圍於線上聚會。以高度身體性的實踐、建立宗教知識庫(stock of knowledge)以及科技,本文認為該教會在宗教集會中塑造集體歡騰,提供信徒一個脫離苦難現世、經歷超驗與醫治的時空。從中,凝聚集體宗教力量,並轉化為該教會的政治動員力量,即便在疫情中仍舊蓬勃發展。

Key words: 巨型教會、集體歡騰、身體性、宗教右派。


發表人:林書弘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題目:語言、族群與信仰的交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語宣道 工作」

摘要:長期以來,台灣的人文社科學界慣於將戰後的台灣基督教會系譜區分為「台語教派」及「國語教派」,此論述源自於語言使用隔閡、政治意識形態差異而被劃界的兩大系統。但本文欲研究的焦點為:面對戰後初期大量「外省移民」來台,整體大環境產生劇烈變動的背景下,以使用台語為主要語言且教勢規模最大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如何因應外省籍離散移民的宣教工作需要,開始進行「國語宣道工作」的?再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遷台各教派、差會的互動,同時配合政府方逐步推行國語政策,此一「信仰共同體」在語言使用的實踐上,以及看待語言使用的態度與觀點為何?本文嘗試打破「台語/國語」兩大教會系統的傳統界定,以組織制度論為主要研究框架,使用檔案進行分析,梳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語宣道工作」整體圖像的變遷,重新賦予其做為一開放系統的可能,探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外省籍基督徒」群體之間關係的歷史過程。
 
關鍵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外省人、國語宣道工作、語言使用。


發表人:陳韋宏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重新看見筋膜:結締/連結組織的「皆是」邏輯

摘要:近幾年,「筋膜」(fascia)一詞似乎逐漸彌散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包含醫學、健康產業、身心靈整合領域等等,看見筋膜作為挑戰既有身心二分醫療/身體觀的潛力。本文使用檔案資料與田野資料來回答以下研究問題:筋膜帶來怎麼樣的身體觀?又如何被用來解釋既有的,甚或帶來新的健康實作?作為結締組織,筋膜既是肌肉,也是肌腱、韌帶、鞘膜;既是結締組織,也是潛在的感覺器官;既將身體區隔成部分,又將身體連結為整體。筋膜這種「兩者皆是」(both/and)的實作邏輯,讓筋膜在詮釋上充滿延展性,可以被各方行動者擷取、挪用、拼裝,用以解釋既有實作,甚或創造新的實作。也正是這種本體論不穩定的狀態,讓筋膜具有高度的涵容特質,從而有別於傳統解剖學觀點下的「二者擇一」(either/or)邏輯。在這個意義上,筋膜既是身體中的「結締」組織,也是實作上的「連結」組織,聯繫不同行動者、身體觀以及健康實作。筋膜在身體中既無處不在,又有豐富感覺受器的特性,讓它成為時興的身心靈整合健康實作,具有高度的解釋親和性。筋膜本身具有生物力學、神經解剖學、肌動學的知識基礎,讓它能夠為既有健康實作,提供充沛的文化權威性,來以生物醫學的角度,為健康實作提供足夠的解釋。
 
關鍵字:筋膜、運動醫學、健康實作、結締組織。


發表人:李秉純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試試看吧!」中醫治療作為痛經社會受苦解方的可能?

摘要:由於治療痛經的實證醫學研究甚少及普遍的月經羞恥,許多女性長期忍受。在台灣,許多女性選擇至中醫治療痛經,中醫也被認為是相對於過度醫療化的西醫,對女性更彈性的選擇。因此本文想探究穿梭於中西醫兩大競合的醫療文化權威(cultural authority)之中,對女性的身體經驗和健康實作(health practice)有何影響?中醫是否為台灣女性帶來另一種面對痛經的可能──是在其中達成賦權,還是陷入疾病的個人歸因而譴責女性?本文訪談十位年齡介於19~23歲間曾至中醫診治痛經的女性,也分析《中醫婦科醫學雜誌》關於痛經診治方法的文獻,比較受訪者經驗與其異同。本文首先揭露至中醫求診的女性群像,發現許多女性乃因症狀無法根治甚至不被肯認而從西醫出走(exit),並對中醫抱持「姑且一試」之態度;求診過程中,因中醫「調身體」的特性,以及病痛與治療方法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使本來對痛經治療不抱希望的女性,開始對身體抱有期待,願意繼續治療;中醫長期看診、詢問生活作息等特性,也使女性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能肯認病痛而非隱忍。然而,不確定性並非只帶來正向的健康期待,有時也使女性陷入「不乖的病人」之自我苛責,反而無法自痛經的社會生成中擺脫。

關鍵字:痛經、中醫、健康實作、疾病經驗、文化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