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上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上午場次
1-2-305A-看見南方:2022南台灣社會研討會 場次二:鑲嵌在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原民農業:南部原鄉地 區經濟作物的生產、流通與消費
2022-10-01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鑲嵌在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原民農業:南部原鄉地 區經濟作物的生產、流通與消費

摘要:魯凱族傳統上的糧食作物生產過程,是鑲嵌在族人的社會組織、文化中,有特定的經濟與文化組織原則:最小化風險、互惠、再分配,來經營傳統糧食作物的生產與分配,跟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不同(極大化利潤、自利、市場分配)。但是目前一些新興經濟作物(主要是咖啡與愛玉),並非是傳統社會所習慣的農作生產作物,另外一些傳統作物(如台灣紅藜),有部份為了市場而生產,不是都成為個人家庭與部落的糧食。那麼原來用在糧食作物生產、流通、消費的傳統經濟與文化組織原則,是不是還適用在這些新興經濟作物的生產、流通、消費上呢?

 

本場次希望探討:跟原來霧台農耕社會組織、文化無關的經濟作物,或是從傳統維生的農作物轉型成為半經濟、半糧食的作物,其農業生態生產、流通、消費過程,是如何跟既有的社會組織文化產生連結或鑲嵌呢?

 

在此問題架構下,我們希望從三個面向:【生產、流通、消費】,來探討,原鄉社會組織如何納入這個新的作物生產方式,以及如何受到此新興作物的影響而產生組織文化的變遷?

關鍵字:魯凱族、霧台、經濟作物、文化、最小化風險、互惠、再分配、咖啡、愛玉、紅藜、小米、社會變遷、行銷、族群關係、性別、農會、產銷班、經濟產業發展、極端氣候、傳統作物、經濟作物、里山農業、文化消費、文化經濟。


主持人:夏傳位
與談人:許俊才

發表人:巴清雄 
題目:霧台地區的經濟作物調查

摘要:原住民社會文化與農業生產正面臨經濟產業發展、觀光發展與極端氣候的衝擊。本研究以魯凱族霧台鄉霧台村的谷川部落、神山部落及霧台部落。研究方法採用深度訪談及半結構式訪談,調查霧台村三個部落現有從事傳統農業及經濟作物生產,種植作物的種類及栽培方式,以及農業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希望透過農業調查,理解傳統作物與經濟作物彼此間相互影響下,在霧台地區的現況與發展情況,以及種植經濟作物對生態與社會組織的影響。

關鍵字:經濟產業發展、極端氣候、傳統作物、經濟作物、里山農業。

 


發表人:王宏仁 
題目:原鄉經濟作物流通與社會組織

摘要:在原鄉部落,族人種植的經濟作物,經常不願意將產品交給同族人來銷售?在以漢人為主的經銷網絡中,原民是否有可能有機會參與競爭?為何政府提出的許多協助方案,在某些地區很難進行?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1、理解原民(半)商品化的農產品,其產銷過程是什麼?

2、這個產銷過程跟台灣、原鄉的社會文化、組織結構,如何相互鑲嵌?

 

原民社會農業社會,仍保留傳統農耕社會的文化,影響族人的行為方式;基於資本主義邏輯設計的經濟體系,尚未完全主宰原民小農社會,也因此不僅原民農業經濟行為模式會影響原民間/原-漢的族群與商業關係。

關鍵字:霧台、泰武、咖啡、產銷、社會組織、最小化風險。

發表人:王梅香  
題目:原住民部落的觀光凝視與文化消費:以霧台愛玉為例

摘要:本研究從觀光凝視(tourist gaze)的角度,探討屏東縣霧台鄉經濟作物愛玉的文化消費的論述性決定(discursive determination)過程,呈現經濟作物的消費與魯凱族社會組織、文化互動更為多元、複雜的樣貌。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法與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法,以屏東縣霧台鄉神山(Kabalelradhane)部落作為主要研究場域,探究專業人士(如地方政府、學者專家和在地店家和魯凱族人)如何建構愛玉的文化消費?消費者為什麼以及如何消費部落的經濟作物?他們的消費模式和闡釋又如何反過來影響部落經濟作物的生產與行銷?本研究的預期結果是:首先,觀光凝視通常經由符號建構,2002年之後,霧台愛玉從部落的野生植物成為部落的文化符碼,在專業人士的建構下,成為部落人工經濟作物和新的凝視符碼。其次,有別於其他部落僅以愛玉作為符號經濟,霧台的「小米愛玉」結合經濟作物與傳統作物(小米)的元素,並結合魯凱族木雕與自然景觀,形塑自身獨特的地方感。此外,有別於觀光凝視的視覺導向,霧台愛玉的符碼建構,一開始即是結合視覺和身體體驗(手作DIY),並透過網際網路與消費者的互動過程中,結合消費者的階級與文化品味,不斷生產出新的觀光凝視對象。

關鍵字:部落觀光、神山部落、經濟作物、魯凱族、地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