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下午場次
1-4-505-社會合作與社會設計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社會合作與社會設計

 


主持人:管中祥
發表人:陳約羽 
題目:從設計到社計:社會設計競賽中的實作  

摘要:社會設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意義,現今社會設計已經由 1970 年代強 調設計師社會責任,轉變為強調設計要為社會問題服務。金點新秀設計獎作為 台灣設計系學生畢業作品的主要投稿獎項,在 2019 年設立了社會設計類,確立 了社會設計為設計的一個次領域。但目前台灣社會設計課程主要開設於社會系 以及通識教育中心,設計院校中少有以社會設計為主軸的課程,因此設計系師 生主要透過競賽理解社會設計。
本研究以金點新秀設計獎社會設計類作為研究主軸將設計師在設計中 考量使用者需求、科系制度、材料限制以及競賽規範的過程為異質網絡建構 的過程,依循 STS 對於網絡建構的討論,發展出研究問題:社會設計類參賽者 如何建構社會設計的異質網絡?以質性訪談以及田野觀關注設計師如何理解 社會設計方法、進行社會設計實
研究發現,設計系生在進行社會設計專案的過程中不同於一般設計案 件,改變與指導老師的溝通、田野觀察、執行製的方式,透過指導者、設計 者與使用者的共同參與,建立設計師自身對於社會的想像、以及對於社會問題 的理解,並著手進行改善。透過異質網絡的建構,學生的社會設作品得以符 合社會設計競賽評審的標準。
 
關鍵宇:社會設計、異質網絡、金點新秀設計獎。


發表人:凃峻清 (台大社會所碩士班)
題目:從國家統合主義主宰到校園空間資本化的衝擊:戰後台灣學校合作社的變遷 

摘要:遍布各校的「合作社」對教育場域物質資源分配扮演什麼角色?其歷史變遷如何反應台灣政經脈絡變化?本文視學校合作社為一種「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透過檔案資料探究戰後台灣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學合作社不同時期的角色與轉型因素。高國中小與大學合作社有很大差異,高國中小合作社自1950年代起陸續由政府主導在各校成立,由教職員主持,學生未成年只能消費沒有機會參與治理,合作社是國家統合主義資源分配與權力滲透的中介,國家發展組織與輸送福利,然隨中小企業興起逐漸難以獨攬校內經濟生活,學校又引進營養午餐與販賣機等其他設施,許多社在入不敷出下難以為繼,紛紛解散清算,少數以販賣制服等壟斷性商品續存。大學則不同,早期只有「公教福利社」以服務教職員工,但引起校園裡佔多數的學生不滿,最終轉型由上而下開啟,1990年代教育部下令各校廢止公教福利社並重組「員生消費合作社」,學生因有部分成年進入治理機制。但由上而下轉型帶來不足的社會基礎,與尚未重建自主經濟網絡就面臨校園新自由主義化衝擊,2000年代後學校財務壓力引進各種資本於校園中競逐,壓縮合作社空間,使許多大學合作社也面臨清算與解散。本文最後總結合作經濟在學校變遷並探問未來實踐可能與改革方向。
 
關鍵詞:學校合作社、國家統合主義、校園空間資本化、經濟生活基礎設施、經濟民主與治理。


發表人:曾于庭 (中山大學研究生)
題目:打造烏托邦:勞動合作社的共好與衝突

摘要:勞動合作社在台灣並非普遍的組織型態,但仍衍生出多種實踐勞動合作的路徑。成立勞動合作社的脈絡不僅影響組織發展,也影響個人與合作社的關係。此外,勞動合作社的場域涉及三種運作邏輯。首先,必須顧及社員的需求;其次,需要維持長期的公司治理;最後,業務所涉及的專業亦有其特殊性。據此,本研究希望透過制度邏輯(institutional logics)理論,以一間由社福機構催生的勞動合作社為研究對象,從個人、組織制度再到場域邏輯,分析在不同層次下,行動者如何在勞動合作社打造烏托邦?制度邏輯的衝突又如何影響組織運作?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實際參與合作社運作,觀察社員互動,建構合作社的日常生活;也經由半結構式訪談,理解社員對於參與合作社的想法。
研究發現,在社福機構催生的背景下,因為社員多為經濟弱勢,只能考慮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而無法顧及合作社需要。在組織層次,由於營運成本幾乎由機構吸收,無需擔心營收的情況下,組織日常僅存接案與派案,呈現低制度化運作。在業務上,由於清潔工作機會屬高流動性,社員可透過客戶人脈得到工作機會,也因此壓縮合作社派案空間。以上,可以看到合作社組織價值、公司治理邏輯,以及清潔業務特殊性,三者交錯之下組織結構的樣貌。
 
關鍵字:勞動合作社、制度邏輯、合作經濟、經濟民主。


發表人:徐婕、藍佩嘉 (瑞士聖加侖大學新加坡管理學院/台大社會系)
題目:「新二代」的主流媒體再現:論述框架與內部差異

摘要:近年來台灣政府及社會開始關注跨國婚姻子女或新住民二代(又稱「新二代」)的成長歷程與福祉,以東南亞為目標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也主張培植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即東南亞二代),希望借重他們的文化背景,成為台灣南進的一大優勢。在這樣的氛圍下,新二代一詞儼然成為東南亞二代的代稱,比例上更高的中國二代相較之下不僅顯得較為隱性,也因母國文化和語言上「相近性」,難以適用目前常見於「東南亞」新二代的多元文化和發展優勢論述。本研究便是從此「新二代」內部群體可能的差異性出發,鎖定新南向政策啟航後、兩岸關係緊張加上疫情分隔的時間區段(2017至2021年間),分析政治傾向不同的台灣主流媒體報導,以語料庫分析的方式比較再現東南亞二代及中國二代的框架與語境。
本研究發現,台灣兩大報紙媒體《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有關新二代的報導除了篇數落差甚大外,都將東南亞二代和中國二代做了明確劃分,且皆少用新二代涵蓋後者。值得注意的是,兩報採取了迥異且帶有高度政治意涵的詞彙來形容中國二代:自由時報多使用「中國配偶子女」、「中籍子女」等用字;中時傾向使用「陸配子女」或「陸籍子女」,因疫情期間邊境控管及包機撤退而衍生的「小明」議題,更是高比例占據了中時「二代」相關報導的篇幅。再者,不同於自由時報提及東南亞二代子女常與母語、多文化背景優勢相連結,而淡化中配子女可能因其母國而生的特殊處境,中時強調陸配子女的台灣歸屬,極力論述其為「新台灣之子」。就政策方面來看,自由多有宣傳新南向相關補助和配套的相關報導,新二代的關鍵字也較常出現在文化「優勢」和經濟「弱勢」的脈絡中。中時則專注討論陸籍二代和「小明」權益,著重其因政治因素身分和國族認同的被排除。本研究分析特定政治氛圍和政策發展下的時間區段中,兩大報對新二代的呈現,一方面彰顯了媒體在建構東南亞二代和中國二代時,動員差異性的論述框架,另一方面也檢視新二代在兩岸政治情勢及國家發展脈絡下,如何被媒體塑造成佔據獨特位置的兩個異質群體。


關鍵字:新二代、中國二代、東南亞二代、新聞語料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