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台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成果發表 場次三:科技、社會參與及青年發展
青年作為社會的中堅,其參與社會各類活動的經驗影響著個人發展的進程。在這個場次中,我們將聚焦於青年三項社會參與的活動:理財、社群媒體及就業經驗,從中瞭解當代台灣青年社會參與的面貌。
主持人:陳易甫
發表人:田畠真弓(Mayumi Tabata) 、徐儀紋 (日本專修大學商學院教授/日本專修大學商學院研究助理)
題目: 股票App與理財公民運動在世代正義所扮演的角色:以臺灣與日本的年輕小資族為例
摘要:近年來,世界各國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成為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本研究透過對台日年輕人進行深度訪談,從科技與社會(STS)和金融排擠(financial exclusion)、世代正義(generation justice)的觀點出發,試圖分析股票App打破世代貧富差距,年輕人在財富積累上發揮能動性的過程。臺灣、日本、韓國等具有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與威權體制(authoritarian regime)歷史背景的東亞國家,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實現了快速的經濟發展,給這一代人帶來了豐富的財富。但1990年代以後,由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全球經濟的影響,這些國家的年輕一代在日益艱難的全球競爭中疲憊不堪,被停滯的薪資水準與非典型勞動擴大等問題所困擾。中老年世代得益於新自由主義以及全球經濟擴張之前的就業安全體系和充足的年金制度,與年輕一代相比,較能夠享受累積財富的條件;與此相反,年輕一代被排除在積累財富的手段之外,對未來感到極度不安。在此情況之下,近幾年隨著網路金融交易興起,出現了新手股票App,日本和臺灣的年輕小資族擺脫了金融排擠,透過玩股票試圖挑戰財富的積累。在臺灣和日本,過去中老年用大筆資金買賣股票的情況較多;年輕一代資金匱乏,金融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低之下,很難透過購買股票積累財富。但初步研究發現,隨著股票App與網路股票買賣平台的出現,小額投資成為可能,再加上年輕網紅推動培養理財素養的公民運動,台日年輕人大膽挑戰股票投資,發揮能動性,以努力解決與中老年世代間的經濟差距。
關鍵詞:科技與社會、世代正義、金融排擠、台日理財公民運動、股票App。
發表人:陳宇翔、陳易甫 (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題目:台灣青年股票投資
根據金融社會學者Alex Preda(2017)對於美國非專業股票投資人的研究專書Noise: Living and Trading in Electronic Finance1,他在書中田野資料中提到,美國大學投資社團(trading club)是不少美國青年初步參與股票市場,以及初始學習股票投資相關知識的重要管道。然而,這是否也會是台灣的現象?本研究將會以質化訪談方式,訪談大學生、研究生、剛畢業青年的台灣股票投資人,分析家庭與人際關係在他們股票投資行為中扮演的角色。在2017年,台灣共有999餘萬投資人,約為人口42%(臺灣證劵交易所2017)2。相對於其他國家,台灣的股票投資人口佔全國人口比重相當高。作為一個長期的高股票投資人口的社會,台灣青年身邊週遭人有股票投資人,家庭與人際關係連帶對於形塑他們股票投資行為應值得探討。本研究將會從青年股票投資人的初始資本、精神與情感支持、市場知識與資訊交流傳遞等面向來分析家庭與人際關係對於他們投資活動的影響。此外,這研究也會嘗試探討新的科技社交媒介,例如youtube、social trading platform是否對於台灣青年股票投資產生影響。
關鍵詞:非專業投資人、青年、股票市場。
發表人:張毓芬、徐詠翔、梁聖宇 (台北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台北大學社會所碩士生/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生)
題目:科技民粹與民主場域之間的數位象徵暴力:PTT「文組誤國」貼文的分析
摘要:包含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在內的「文組」科系,除了法律系、經濟系之外,在歐美國家與東亞國家的薪資與地位普遍低於理工、醫學、商學企管等有明確對應職業的校系。但是,不同科系在薪資與地位上的差異,在台灣進一步激化為「戰校系」、「戰文組」的風氣,戰場主要是分別在1995年、2011年由台大學生所創立的PTT與Dcard,它們很可能是全世界唯二以大學生、研究生為主要使用者的社交媒體。戰校系、戰文組的行動者以在學大學生、研究生為主,主戰者通常是「中段班」大學理工科系與排名在前的科技大學,他們挑戰的對象主要是頂大、「中段班」大學的文組科系。由於戰校系、戰文組的言詞激烈,經常受到主流媒體關注,戰場由此外溢,並進一步影響、加深PTT與Dcard戰校系與戰文組之風。
本研究將以PTT與Dcard所有關於戰校、戰系、戰文組的貼文、評論、留言為分析對象。同時我們也搜尋聯合知識庫,以瞭解相關貼文被主流新聞媒體轉載的狀況。我們認為,由社群媒體開始的戰校系、戰文組之風,顯示了一個Bourdieu意義的「校系場域」的存在。校系場域的行動者是大學生、研究生,他們彼此激烈交戰的資本,主要是畢業證書的「價值」:畢業證書被等同於學生未來將擁有的經濟、社會資本;對男生而言,畢業證書更是婚戀市場中男子氣概的資本。戰校、戰系、戰文組的場域邏輯是:教育程度(機構化的文化資本)被期待必須與社會地位(社會資本)、經濟階級(經濟資本)一致。這原本是台灣社會普遍的期待。不過,由於高教擴張造成了菁英的稀釋,以及試圖取代舊菁英的挑戰者的出現,加深了潛在的緊張,而這種緊張正好在社群媒體上被激化,特別是Dcard,因為校系與性別正是留言者與貼文者唯二可辨識的身份資料,校系排名也因而場域化。
發表人:戴翠莪、葉欣怡 (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題目:新冠疫情與青年就業之行為
摘要:台灣青年從學校至就業的轉銜過程一直以來為施政者、媒體及一般民眾所關心。這個議題主要連結到大眾關心的學用不符、青年非典型就業、青年失業率及青年低薪等等大眾關心的議題,因此,對於這個議題的探究也就特別的重要。許多西方文獻提出青年轉銜的路徑類型、影響轉銜的因素、以及轉銜過程的後續影響,但是西方文獻的發現未必能解釋台灣現象。台灣的教育體制、就業市場、社會福利制度、家庭結構等都有不同的發展。跟歐美國家比起來,台灣的特殊性包括:青年較晚進入職場、更高的青年與成年失業比、較少的社會福利支持、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普遍性等,基於上述巨觀與微觀脈絡差異,台灣的轉銜路徑也可能呈現不同的趨勢。但是關於台灣青年轉銜路徑的研究十分有限,尤其檢視YO-YO轉銜現象的量化實證文獻更是鮮少。本研究透過調查資料的,將針對這個議題進行本土經驗研究的累積,並探究此一轉換過程的情形。此外,台灣從2021年五月過後本土疫情開始出現,疫情對於此一轉銜過程的影響為何,是十分值得瞭解的一個主題。本研究透過調查及比較年輕與年長兩個世代的學校至就業的轉銜經驗,將提供這個重要議題初步的圖像。
關鍵字:學校至就業、轉銜、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