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文化的轉譯與接收: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比較
主持人:李令儀
發表人:Fasa’ Namoh Yi 法撒克那墨禾
題目: Sacred Migration and Practices: transnational Christian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Network and Development 神聖的移民和實踐:臺灣跨國原住民基 督徒的網絡和發展
Abstract:Previous studies on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rarely discussed the overseas migration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nsnationalism.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have traversed from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to overseas communities, from traditional, rural, and agrarian societies to urba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Subsequently, the migration model expanded to overseas migration. Their diverse cross-border and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s include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ir personal religious beliefs, such as those related to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 and their familiarity with the Church. Identifying the context in the indigenous peoples’ development in Belize and South Africa can facilitat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indigenous people in Belize and South Africa. Through a field study in Belize and South Africa,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contemporary Christianity articulates the transnationalism discourse through indigenous peoples, analyzing Belize and South African society as a “place” for the migration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From place to the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reterritorialization, indigenous peoples as mobile migrants drift between religious transnationalism and mobile societies.
Keywords:Belize, South Africa, Paiwan people, Pangcah people, Transnationalism, Christian movement,
Reterritorialization, Labor migration, Diaspora.
發表人:蔡欣洲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
題目:重探台灣社會的跳舞身體:禁舞令與跳舞文化的建構
摘要:戰後的台灣所經歷的政治與社會變遷,形塑了當代社會諸多文化領域的基本樣貌。本研究以歷史社會學與文化社會學的角度,試圖重新勾勒台灣社會的跳舞文化如何在特殊的歷史脈絡下雜揉而成。本文聚焦於 1950-1990 年代台灣社會的禁舞令與舞廳文化,有三點發現:(一)國民政府自遷台以來,一方面為了戰爭動員與民族精神的塑造,試圖在控制與塑造台灣社會的身體規訓;但另一方面考量軍事外交與經濟利益,禁舞令其實是折衷妥協下的特殊規範;(二)解嚴之際,國民政府「寓禁於徵」的禁舞措施已名存實亡,地下舞廳盛行反映了台灣社會以「陽奉陰違」的方式集體突破禁舞令的限制;(三)全球化流行文化的傳播,受到不同層次的中介者所處的文化政治情境所影響與過濾。透過在地實踐進行再認知與再創造,台灣社會雜揉了國民政府的道德身體與流行文化的慾望身體,形成了特殊的跳舞文化。本文的研究貢獻有兩點:(一)有別於收編/抵抗的研究範型,試圖說明文化實踐在多層行動者之下妥協與共謀的動態過程;(二)有別於文化菁英的角度,以更廣泛的台灣社會的集體參與重新理解當代身體文化的生成。
關鍵詞:Disco、舞廳、身體、禁舞令。
發表人:陳薇安
題目:時代革命在台灣:海外紀錄片放映的跨文化解讀與效應
摘要:紀錄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時代革命》紀錄片在台灣得到良好票房與社會迴響,但是在台灣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則尚缺乏探討。本文由文化接收者研究的角度出發,以文化工具箱之概念討論跨國接收者對於社會運動構框解讀的差異。探求在生產者與接收者的文化知識不同時,接收者會如何詮釋紀錄片文本內容,以及對接收者的行動之影響。本文訪談九位時代革命的觀眾與推廣者,輔以其他時代革命在台播映的新聞資料,分析生產者的意圖與接收者的詮釋。在不同背景的受訪者中,香港觀眾與導演的文化工具最相似並能產生對話;參與過台灣街頭運動的台灣觀眾對於時代革命中的警察暴力有強烈的共鳴,但他們傾向以台灣的社運論述框架理解時代革命,希望以推廣時代革命促進台灣獨立;未參與過台灣街頭運動的觀眾則傾向將時代革命視為事實的再現,認為自己透過觀看紀錄片理解反送中運動,並可能產生新的價值觀。本研究豐富有關跨文化與社會運動的討論,分析社運的文化論述在不同文化脈絡之效果。
發表人:郭韶桓
題目:鹿港文藝復興的美夢與碎夢──文化治理與文資保存運動的困境
摘要:文化資產經常被調侃說半夜會突然「自焚」,這凸顯我國文化資產保存上的受挫。過去口耳相傳的解釋,包括持經濟的解釋,認為地方文化局沒有相關經費可以修復,因此怠慢文資指定的行動;又或者持政治的解釋,認為是文資法修訂不夠完善或是國民黨執政的縣市不重視本土文化甚至刻意壓抑本土文化。然而,本文研究的 2014~2018 年間的彰化縣,經歷了政黨輪替,民進黨籍的縣長更獲中央大力的經費支持,意圖打造鹿港鎮成為國家歷史風景區;在政治與經濟條件皆有利下,鹿港的文資保存不僅沒有進展,彰化縣境內的文化資產接連爆發被拆除風波,導致保存團體最後與文化當局決裂。本文欲探討,在這場文化資產的保存運動中,地方政府與不同的文資保存團體身為文化中介者,各自如何論述、構框文化資產的價值?並進一步影響民眾(接收者)對文化資產的價值觀?其次,本文欲顛覆,傳統將政府視為打壓文資保存,將民間視為文資保存的正義使者的「官 vs 民」對立框架,凸顯兩個團體所受各自的結構限制,並強調第三的群體,即常民在社會中的角色。另外,本文欲從鹿港文資保存的案例中,探討各項政府部門的工具為何無法成為實作上的有力武器?其中包括補貼、古蹟土地容積移轉獎勵、指定文資的法律強制力等等,以期能夠接合文化社會學與都市社會學的分析領域,找到文化資產保存困境後的結構性因素。
關鍵字:文化資產保存、文化資產的領域邏輯、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