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下午場次
1-4-第四會議室-台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成果發表 場次二:在常與異之間:共融社會的規範與基礎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台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成果發表 場次二:在常與異之間:共融社會的規範與基礎

社會共融與尊重差異似乎成為這幾年來臺灣社會的主流論述。然而,社會生活的實際運作上,社會制度如何回應身心差異的個人?社會共融的物質條件與社會基礎為何?平等權利與差別對待是否可能產生衝突?共融社會的互動規範又應該如何?是值得深思的議題。我們將分四篇文章探討這議題:

一、「良善也可能造成歧視?」:大學生與身障者共事共融初探一文以介入研究的方式,透過兩所大學課堂的共融教育介入方案分析,檢視障礙共融教育的成效。並指出協作式的共融教育模式的成效高於單純的演講模式。

二、「一個被系統排除的助人專業 ? 高等教育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工作困境分析」一文討論高等教育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在高教體制的位置與邊緣處境。顯示高教體制對身心障礙助人專業工作者的排除與忽視。

三、「當防疫措施成為新社會障礙:疫情下聽覺障礙者的挑戰」一文討論在防疫的口罩政策下,需要看到唇語的聽障族群的溝通困境。

四、「一樣還是不一樣?:障礙大學生的入學管道選擇與入學考試經驗分析」,討論身心障礙生進入大學的考試方式選擇以及不同入學方式的使用經驗,藉此討論入學制度的對障礙生認同選擇與歧視經驗。

我們將透過四篇文章的分析,檢視社會共融的社會互動與社會基礎以及身心差異學生在健常主義社會下的經驗與遭遇。


主持人:張恒豪
發表人:徐志杰、林予安  (南臺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產業系助理教授/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良善也可能造成歧視?大學生與身障者共事共融初探

摘要:「人人都是社會的資產、都有貢獻社會的可能」是人權理論與聯合國身心障礙權利公約的核心概念。同時,聯合國於2015年啟動「2030 永續發展目標」更明確指出各國政府應致力減少社會不平等,促進整體人類在社經政治「共融」,無論年齡、性別、身心障礙、種族、經濟條件均有平等參與的權利。本研究從社會模式出發,認為促進社會共融與消除群體間刻板印象與歧視的方式應以「協作」出發,屏除上對下的幫助關係,以專業合作共同執行工作為手段,藉由協作促使彼此理解,消除對於彼此之歧視與刻板印象。

此次研究有兩個主要的場域─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及南臺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產業系,共145位學生參與。總共有二種不同層次的介入: 1.慣行的「生命教育」課程,以演溝的形式進行一次、2.共融協作活動,臺北大學學生參與「無障礙旅遊」方案;南臺科技大學學生則推行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共同創作的藝術表演活動。測量工具為研究團隊自行翻譯成中文的The Attitude Toward Disabled Persons (ATDP) scale。研究結果顯示臺北大學學生參加完共融協作活動的ATDP分數顯著高於參與演講(p <.01)及前測(p <.001);南台科大學生參加完共融協作活動的ATDP分數也顯著高於參與演講( p<.01)及前測(p <.01)。因此,共融協作活動可作為未來推行「障礙共融教育」的有效選項之一。

 

關鍵字:共融、身心障礙、創新、教育。


發表人:游以安、游翼慈  (臺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臺北大學社工系碩士研究生)
題目:一個被系統排除的助人專業  高等教育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工作困境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擴張普及與大學入學管道的增加,許多身心障礙者開始有機會進入大學校園。教育部為因應日益增加的身心障礙生輔導服務工作,以及身心障礙生在學期間的教育與生活適應需求,提供經費各大專校院設置「資源教室」,並得聘任具特殊教育、輔助科技、復健諮商、早期療育、心理、輔導、社會工作等相關專業背景者擔任專責輔導人員,開啟高等教育身心障礙生的輔導服務工作迄今。

本研究以大專校院資源教室的輔導人員為研究對象,透過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深度訪談35位現任不同層級大專校院中的資教人員,進行主題分析,藉此了解資教輔導人員在大學校園系統中工作的處境、經驗與內涵,以及在多數學校以專案聘任環境下,這群助人專業者如何融入校園系統並發展出障礙生校園共融的經驗。研究結果從訪談中發現如下:(一)資教人員在校園組織中被排除;(二)資教人員專業養成與訓練匱乏;(三)與校內系統合作的衝突;(四)與教學單位的合作困境。研究結果期能針對資教人員與大專校院身心障礙生輔導服務工作提出相關建議,並呼籲大學在重視身心障礙生權益同時,亦應正視資源教室與資教輔導人員在大專校院身心障礙服務的專業角色與定位及校內各系統合作的重要性。

 

關鍵字:大學資源教室定位、大學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工作困境、系統合作。


發表人:周怡君、陳伯彥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學碩一貫生)
題目:當防疫措施成為新社會障礙:疫情下聽覺障礙者的挑戰

摘要:障礙社會模式提到社會製造的障礙,是損傷者成為障礙者的最重要原因,而新冠肺炎期間的防疫措施,也為聽覺障礙者製造了不少新的社會障礙。施打疫苗、維持社會距離以及配戴口罩成為新冠肺炎防疫的重要手段,目前台灣多數人口都已接種疫苗的情況下,後兩者卻仍然是基本原則。對聽覺障礙者來說,維持社交距離以及配戴口罩,使他們與他人溝通的障礙雪上加霜。聽覺障礙者無論使用手語,觀看溝通者對方的唇形與面部表情,是重要的溝通方法之一。然而一般佩戴的口罩,遮蓋了嘴部甚至近半部的臉部,加上維持社交距離的防疫規定,使他們與他人溝通更加有障礙。而解決此問題的透明口罩,無法如一般口罩輕易且平價被取得。縱使取得透明口罩,又如何讓與聽障者溝通的他人了解且願意配戴口罩,成為許多聽障者每日生活的重大挑戰。本文透過文獻分析以及與聽覺障礙者的訪談,從社會模式觀點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防疫措施對台灣聽障者的生活影響與挑戰,重新詮釋社會障礙在疫情下的再現。

 

關鍵字:防疫措施、聽障者、社會障礙、口罩、社交距離

 

發表人:張恒豪、陳彤、謝孟璇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臺北大學標竿計畫 研究助理/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生)
題目:一樣還是不一樣?:障礙大學生的入學管道選擇與入學考試經驗分析

  摘要:臺灣的大學入學方式的變遷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議題。針對不同族群的入學方式與管道更是引起許多公平性的爭議。表面上障礙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大學。除了甄試、獨立招生等特殊管道,亦可透過一般考試與其他學生一同入學。大考中心亦依法提供需合理調整的考場服務以達到機會平等的目標。然而,相關的爭議常聚焦在理論與政策層次上的討論,卻很少關注實際的身心差異的考生如何選擇入學方式,以及身心差異的學生使用在不同招生管道入學的經驗。本研究透過質化研究方法,訪談近兩年來透過不同管道進入大學的身心障礙生,探討他們入學管道的選擇,使用不同管道的經驗,包括考場服務的使用經驗,面試時如何協商身心障礙身份,以及在不同入學管道的選擇的過程中,身心障礙身分的學生如何面對自己的差異身份。透過本研究,我們希望瞭解障礙學生的入學經驗,藉以討論政策上的障礙身份的肯認以及障礙學生的身份認同之間的差異,並進一步反省入學制度中差異身份對待的公平性議題。

 

關鍵字:大學入學、公平性、身心障礙生、合理調整、特殊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