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家庭不平等
主持人:謝志龍
發表人:謝志龍 (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副教授)
題目:貧窮家庭初期弱勢的馬太效應?探究貧窮兒少的預期生命軌道
摘要:生命歷程理論認為多數人們隨著年齡的成長,在適時的時機裡將依循社會路徑而扮演特定的角色。通常社會裡普遍預期人們邁入成人階段必須歷經的社會路徑,理想的順序是教育、職業、結婚、生育。完成學業之後再進入就業市場,比較容易找到好工作;職業帶來收入的累積,才有把握準備成家;結婚之後開始規畫生育下一代,組建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對於本文所關注的貧窮兒少而言,初期的弱勢讓他們面臨著現實的壓力,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下,期望達成的教育成就為何?對於結婚與生育的預期時機與婚育順序,呈現甚麼結果?本研究將採用生命歷程理論檢驗並回答上述問題。
在研究設計上,本文根據生命歷程理論的指導原則,使用「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Taiwan Database of Children and Youth in Poverty,簡稱TDCYP)」於2009、2011與2013年所進行的三波調查,建構出「時空鑲嵌」、「時機」、「生命關聯」與「人類動力」四個指標做為自變項,依變項則是貧窮兒少的預期生命歷程,分別是「教育期望」、「婚育期望」二條生命軌道。據此,本研究將檢驗初期弱勢對於這二條生命軌道的影響機制與效果,研究結果應能釐清貧窮兒少所預期的生命歷程是否受到初期弱勢的作用而造成馬太效應,並且也描繪出其生命軌跡的順序。
關鍵詞:初期弱勢、馬太效應、貧窮兒少、預期生命軌道、生命歷程。
發表人:莊致嘉、蘇靖婷 (東華大學社會學系/University of Loughborough, UK, Data Science)
題目:跨不去的坎:探討子女離家對父母的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之影響
摘要:經歷現代性壓縮的臺灣,出現傳統文化規範與實際狀況之間的名實落差問題。子女離家的常態化現象衝擊到傳統的家庭居住安排文化,也為父母的社會心理狀態帶來衝擊。本文採用研究者個人的社會網絡收集了638份有效樣本,以「過去六個月裡平均一個禮拜有超過四天的時間是居住在新竹縣或新竹市,且家中至少有一位15歲或以上子女的父母」作為樣本條件,探討子女離家對父母的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之影響。研究發現主要有三:
(1)模糊的離家時間概念和反覆離巢的常態化現象使得未婚子女的離家不被臺灣家庭視為重要的生命週期事件,真正對父母的社會心理狀態起著重要影響作用的是子女結婚後的離家。
(2)臺灣的離家文化中有鮮明的性別指向和情感定向,即女兒結婚且離家會讓父母出現負向的社會心理狀態,其中又以僅生育女兒且至少有一位女兒已婚離家的父母更加明顯。
(3)離家文化中的孤獨感與社會孤立感是兩個不同的指涉,非意義重疊可簡化為二擇一的概念。兩種社會心理狀態的關聯性是孤獨感與社會孤立感呈現相互影響的向下螺旋關係。最後,透過本文有助於瞭解臺灣社會子女離家的文化意義和特性,並反思西方空巢文化概念用來解釋台灣社會現象的有效性。
關鍵字: 空巢期、子女離家、孤獨感、社會孤立感、居住安排。
發表人:巫麗雪、洪士峰、蔡瑞明 (輔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北大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助理教授/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題目:關於最後一哩路:社會資本如何帶動非正式臨終照顧的討論
摘要:死亡是人人必經之路,看似平等,但往往因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個人生命境遇的不同,使得面對人生最後一道課題也產生了不平等。臨終議題在傳統華人文化下向來不是可以輕易開啟討論的話題,然而隨著社會對於生命尊嚴與死亡品質的重視,以及政策上對臨終照顧的制度推廣,讓臨終照顧計畫逐漸成為當今面對生命盡頭的重要議題。臺灣在2015年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建立一系列關於臨終安排的制度措施,並於2018年正式上路,其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預立醫療決定書(AD)、與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HCA)是臨終照顧計畫中的正式制度面向。在這些式環節之前,與家人、朋友、甚至與專業人員之間的非正式討論,都是促成正式簽定臨終照顧計畫的重要成因。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促成臺灣高齡者開啟非正式臨終照顧討論的因素。
臨終照顧計畫可以視為一種新穎的觀念,新觀念的擴散往往與一個人的社會面向有關。基於此,本文聚焦於一個人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源與社會參與,探究其對非正式臨終照顧討論的作用。本文分析2017年於臺中市進行的「好生活臺中市高齡者問卷調查」的資料(N=631)。分析結果指出,教育程度有助於高齡者接近以及接受這種面對死亡的新觀念,因而比較容易展開討論。組織性的社會參與也有助於提升討論意願且此效果不因教育程度而異,但廣泛性人際互動則無顯著影響。社會資源的影響在整體層次上並未達統計顯著差異;但高齡者的社會資源與非正式臨終照顧討論具有顯著的正向關聯。本文認為接觸與接納死亡與臨終照顧計畫的新觀念,雖然是個人的議題,但除了受到個人人口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之外,仍然需要接觸新觀念的社會觸角(組織性社會參與、高社會資源),方能在新政策早期推廣階段促進非正式臨終照顧的討論,因此本文有助於了解臺灣高齡者如何看待臨終階段的生活、照顧、醫療安排。
關鍵詞:臨終階段、生活安排、社會參與、社會資本、高齡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