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下午場次
1-3-306-在地政策與行動者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在地政策與行動者

 


主持人:張育銓
發表人:張睿寧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題目:我國兩種離岸風電漁業補償模型及其涵義 :以行動者為中心的制度主義視角為例 Two fisheries compensation model on offshore wind farm establishment in Taiwan: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an Actor-Centered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

摘要:自從 2016 年以降,隨著離岸風電進入到潛力開發階段,台灣西部海域各地展開如火如荼地發展,卻也屢次導致開發商與漁業經濟行動者之間漁業補償等相關糾紛導致的衝突,其中又以「離岸風電漁業補償機制」為開發商與漁會團體之間的角力點。本文鎖定在第一以及第二階段 (2012~2020) 在開發過程之間的角力過程為研究範圍,並且以「行動者為中心的制度主義」為分析視角比較得出我國彰化縣、雲林縣兩個不同的離岸風電開發海域,並且結合開發階段的相關文獻、官方資料為依據。研究結果發現,我國離岸風電漁業補償在社會實務操作上擁有兩種模型,本文將第一種稱為「轉型與共存的漁業補償模型」,第二種是「一次補償用途的漁業補償模型」,兩種模型背後反映了「離岸風電漁業補償」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適用條件與屬性,據此,本文建議政府應考量各地區發展特性,以利於制度與政策更加完善之外,同時應進一步突顯出這兩種補償模型在我國相較於國際主流方法的殊異性。

關鍵字:離岸風電、漁業補償模型、籌設許可、以行動者為中心的制度主義。


發表人:蔡嘉信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題目:另類經濟實踐者的形成與維持:埔里的農村公民居住行動個案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lternative economic practitioner: A case of rural civic dwelling action in Puli

摘要:另類經濟的實踐者如何形成與維持?本研究分析了中部山城的一個農村公民居住行動個案,得出以下初步的看法:Gibson-Graham 對於另類經濟實踐者的形成提出了有實踐基礎的理論性看法,但本研究的個案說明了另類經濟實踐者的培育不必然採用他們以語言政治為導向的主體培育方案;且他們把另類經濟的實踐者視為被建構和可被建構的「主體」,不見得適用於台灣本土的脈絡。本研究也發現另類經濟的實踐者是通過特定的環境或管道而形成的。在本研究的個案呈現的環境或管道是「地方公民場域」。這個「地方公民場域」是青年導向、目的在建立學生和在地居民的緊密關係、以學習據點(公民場域)為基本單位、且由數個公民場域所構成。這個場域之所以能創造出另類經濟的實踐者,一方面是這個場域有三種特殊養分(在地的社區建築網絡、外地關注農村的運動網絡與強調可能性的知識框架),另一方面是因為場域中有「公民」成為了「公民居住者」(civicdwelling actor),他們因為展開了農村公民居住行動(rural civic dwelling action)才成為了另類經濟的實踐者。最後,本研究也處理的另類經濟實踐者如何維持的問題,發現個案在展開行動不久就遇到了阻礙他們前進的關卡(內部對於自身的
定位有兩種相競的看法),後來他們嘗試提出一個超越兩種相競看法的願景(生態村),並嘗試往「創業」走。結果沒有通過創業的窄廊,但他們也沒有完全退出,而是試圖以「組裝」的概念與方法,在介於半「社會」、半「企業」的狀態中,持續他們的公民居住行動,也持續讓自己能在農村生存下來。

關鍵字:另類經濟實踐者、地方公民場域、公民居住行動。


發表人:蕭煒馨 (東海大學社科院博士後研究員)
題目:「地方創生」的理解落差、再定義與行動

摘要:地方創生一詞於2014年日本政府開始使用,屬於一系列活化區域的政策總稱。臺灣則於2018年挪用,將地方創生視為國家級戰略,主要目標為均衡臺灣各地發展。這幾年執行科技部相關計畫時,有機會實際與地方層級公部門以及在地團體有所接觸,在不同會議、計畫書等各種溝通形式和場合中,都能觀察到不同團體與組織,根據自身所處區域與資源,對於「地方創生」一詞產生的不同詮釋,以及他們依據於此,所引導出的各種行動方案和對區域發展的想像。本文從對於地方創生一詞的理解歧異出發,檢視究竟這樣的理解歧異為地方帶來何種創生,與當初國家政策設定的目標是否因此偏移?並以參與觀察法取得的經驗證據回答這些研究問題。研究發現,目前對於地方創生的理解,可分為經濟及教育兩個面向,前者的理解所形塑出的行動方案及選項,集中於在地產業的優化與品牌的形塑,並試圖以規律或間歇的活動舉辦,以及隨之而來的社群效應,強化產業與地方之間的連結,並形成在地特色,以及促進在地產業的營收。教育面向則集中於與在地的學校合作,以學生為主體,透過規律的地方探查,建立起學童與在地的連結,也透過實際的踏查活動以及田野調查,形塑學童對於地方觀察能力,同時也在課程中,培養他們對於地方發展的意見與想法,未來能夠建構起具有特色的地方學。透過這樣的研究發現,以及德國社會系統理論的分析架構,本研究試圖為地方創生一詞賦予更具經驗性的概念內涵,並帶來更多地方創生的實際行動方案的想像。
 
關鍵詞:地方創生、系統理論、地方學、區域發展。


發表人:盧薇喬、蔡宗翰 (高雄師大語言與文化學士原住民族專班兼助教/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第 8 海洋保育工作站,海洋保育巡查員)
題目:「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之臺東南田村觀光發展下的社區再造 

摘要:「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屏東縣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2012年公告為自然保留區,清代連接臺東「瑯嶠-卑南古道」一部分。保留區劃分南端屏東縣旭海村與北端臺東縣南田村,分別由「旭海社區發展協會」與「南田社區發展協會」維護管理。歷經十年地方發展,20221-6月申請進入共計17,005人次,最高單月達4,720人次,為地方帶來觀光人潮與就業機會。旭海村尚有旭海溫泉、旭海大草原、部落巡禮等不同旅遊體驗,也是旭海保留區最主要範疇;南田村始自日治末期移民村,移居族群多來自屏東縣牡丹、臺東大武、達仁三鄉的南排灣與東排灣群,因而沒有世襲地主,計有3位頭目;歷經2006年台26線道路開闢計畫的反動、守護阿塱壹古道運動、2007年核廢料預定地的廢核訴求,一路從文化復振到推動生態旅遊,更發展皮雕、射箭、小米釀等部落傳統工藝體驗,每個月為地方產業創造100多萬業績。綜觀兩者,皆以排灣族群為主,共同面臨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地方就業與生態保育等問題;除此之外,幹部群老化不易推動社區工作也是地方必須面對的課題;行政方面,南田村因行政區(隸屬臺東縣達仁鄉)與旭海保留區(屏東縣政府管轄)所屬單位不同,也增加社區發展計畫資源整合的困難度。2022年7月科技部於旭海進行火箭發射,也為地方帶來新的震動,開創社區再造的下一個十年。
 
關鍵字:地方培力、文化復振、阿塱壹古道、生態旅遊、經濟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