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台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成果發表場次一】教育大數據與政策研究
1990年代以來持續進行的教育改革及高教變革持續影響台灣青年取得高等教育及專業訓練的情況。這其中,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向來為社會大眾關心的議題之一 。每回大學入學方案的改制皆引起社會大眾對於改制方案是否能促進入學公平性與其制度本身之合理性之討論、爭論、甚或辯論。此外,面臨快速社會變遷之高等教育,生源、去向及其人才培育品質,也是應受關注之重要議題。近年教育部協助國教院成立「國家教育研究資料庫」專案辦公室,用以強化教育資料加值應用及循證決策模式。北大標竿計畫部分教育組成員亦貢獻專業,參與相關政策研究。本場次為相關研究成果,內容包括:留學代辦產業、身心障礙大學畢業生就業發展、多元入學管道與科系性別比例,都市及偏遠地區學生之升學策略行為差異比較。
主持人:陳婉琪
發表人:陳克瀚(北大社會系)
題目:市場如何整合跨國組織、商品與個人?臺灣留學代辦市場生態與產業脈絡分析
摘要 : 留學代辦業(Education agent)是目前國際教育商品化發展的關鍵一環,近年也在臺灣快速成長。然而,即便近年來臺灣對於國際教育與海外留學的推展不遺餘力,高等教育政策與國研究者,對於非正式教育體系以外的教育市場,如留學代辦業,無論在相關的論述、數據與生態脈絡,都相對的的理解不足。留學代辦業媒介國際教育市場與國際學生,且在過程中提供各類的服務,向一方或多方收取費用。本文指出,留學代辦業透過扮演「文化中介」(cultural brokerage)的角色,將海外留學的商品轉為留學生可信任的資訊、社會網絡與關係,進而將其連結臺灣國內國際學生的教育抱負(educational aspirations)。以此為基礎,留學代辦將留學的申請行動,置入經濟市場的框架,成為可理性計算的風險與預期報酬的活動。目前學界與政策領域,對於留學業本身的組織環境所知甚少,對於留學代辦業如何做為國際教育生態的一環,也沒有足夠的分析。本文的論證指出,這些分析的不足關鍵之一,在於對於留學進修之產業生態脈絡理解不足,且過去對於留學業者之資料分析不夠深入的原因。
本研究首先透過整理一系列檔案資料:包括「教育部海外留學資訊萬花統」與「經濟部商業司」的教育業者的資料登記查詢,完成留學產業生態脈絡與歷史發展的整理。其次,透過留學業者出產的留學雜誌與廣告,試圖勾勒留學業者發展商品的形式與動機。透過這些整理的資料,本研究希望指出,國際教育市場最早的出現,起源於市場「正當性」(legitimacy)的發展歷程,業者由邊緣朝向制度化的發展。然而,這些發展與當前的國際教育生態之所以產生連結,在於國際教育市場需要「文化中介」的商品市場經濟的需求。
本研究成果可以回應國際教育與經濟社會學,對於市場理性如何滲透社會不同層面(個人、社會與教育)所存在的討論。特別是,本研究強調教育市場的形成,無法離開「中介」(brokerage)角色的存在,特別是當如今的全球教育逐步與離不開經濟市場框架,留學代辦業者如何從中重新組織「社會關係」,構成一個由學校與學生夠同建構的跨國組織集合體(collective),並「再鑲嵌」(re-embedded)於全球高等教育經濟市場。同時,透過這樣的研究,也希望能回應高等教育政策與國際化主流政策中,對於「經濟市場」與「文化中介」論述、數據與生態脈絡的理解的不足,重新定位留學業者與中介市場在國家教育政策中的定位與存在意涵。
發表人:韓采燕、陳婉琪(國教院/北大社會系)
題目:多元入學管道與科系性別比例之探討: 以大學為例
摘要 : 高等教育內的性別區隔 (Sex Segregation) 現象是性別平等研究相當重要的議題,國內卻沒有任何針對「考招制度」如何影響各科系內的性別比例的研究。本文以高等教育大學校院學士日間部為研究對象,使用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以下簡稱:招聯會)所提供之2011-2020年全國大學校院入學管道之招生原始資料,探討「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推薦甄選、申請入學、登記分發)與各科系所錄取的學生性別比例間的關係。將教育部分類之158細學類依照科系全體學生之性別比例,區分為:男性集中(女性比例低於35%)、中性(女性比例35-65%)、與女性集中(女性比例高於65%)細學類。研究發現:一、在男性集中細學類科系,「繁星推薦」入學管道相對於「個人申請」與「考試分發」入學管道,錄取更多性別少數(女性)學生進入男性色彩細學類科系就讀。二、相反的,在女性集中細學類科系「考試分發」比「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讓更多男生進入女性色彩科系。三、男學生較容易通過一階,女學生較容易通過二階,而且申請者的性別在一階與二階的通過率都與性別色彩科系有交互作用。
發表人:馬國勳、吳永健(北大社會系)
題目:城市與偏遠地區學生之選填行為差異比較
摘要 : 過往已有不少的文獻探討城市與偏遠地區學生在教育機會以及學業表現方面的差異。而在108課綱實施後,與城鄉差異有關的課題也深受媒體與社會大眾的關注。不過至今為止幾乎未有研究關注考生於升學過程中的「選填行為」是否也出現城鄉差異。本文的主要研究問題為:城市與偏遠地區的普通高中生在參與「學科能力測驗」以及「個人申請入學」過程中所採取的考試策略與選填行為,是否有所不同?分析資料的年份為2021年,且此一資料的優勢在於它具有部分母體的特性。我們按照考生就讀高中所在地的都市化程度,分成三類:1.都會核心或工商市區;2.新興市鎮或傳統產業市鎮;3.低度發展市鎮,高齡化鄉鎮或偏鄉市鎮。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 偏遠地區高中生的學測級分表現有明顯低於都會地區高中生的趨勢,差異最大的科目為英文,而自然與數學次之。2) 偏遠地區高中生較傾向選擇報考學測的全部科目(而非「五選四」或「五選三」),而他們無論在獲得進入二階的書審與面試機會或在申請入學放榜後會被分發的機會,皆比都會地區的學生來得高。這代表,城市與都會地區的高中生較有可能在申請入學放榜後放棄他們已正取或有備取上的大學校系,轉而報考指考。3) 偏遠地區高中生以公立大學做為主要申請志願的機會低於都會地區高中生,而這種差異在「低成就」的考生群裡尤其明顯。
綜合比較,本文提出以下的推測,即偏遠地區之高中生的選填行為具有「保險一點、風險較小」的特徵,而都會型的高中生在選填過程中則有「重謀略、風險偏高」的傾向。文中將進一步比較與解釋這些現象。
關鍵字:城鄉差異;偏遠地區;大學申請入學;選填策略;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