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下午場次
1-3-305A-看見南方:2022 南台灣社會研討會 場次三:量化取徑的南方社會研究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看見南方:2022 南台灣社會研討會 場次三:量化取徑的南方社會研究

 


主持人:李宗榮
發表人:郭蕙如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題目:臺灣農業結構的空間異質性

摘要

即便全球各地許多國家已發生農業結構的鉅變,既有文獻主要由家庭農場及農業人口所經歷的變化探討農業變遷對國家、社區、以及家戶層次的影響,然而我們對臺灣的農業結構、空間變異乃至其社會後果仍缺乏相關分析。

    臺灣的農業現況普遍被認為是「小農」型態,除了單以「耕地規模」來瞭解臺灣的「小農」實況,本研究運用複合變項測量「家戶」層次的結構特質與區位特性檢視農業屬性的多維向度,這部分透過「2015年農林漁牧業普查村里檔」資料,以七個農業測量變項:農牧戶率(%)、平均每一農牧戶可耕地面積(公頃)、可耕地為3公頃以上農牧戶率(%)、農畜產品銷售收入為100萬元以上農牧戶率(%)、可耕地全部自有者農牧戶率(%)、農牧戶專業率(%)、從事自家農牧業工作之勞動人口比率(%)對全臺7,851個村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發現,農家及家庭勞動力較集約的「典型」農業主要集中在北部(如新北市坪林區、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鄉)及中部山區(如苗栗卓蘭鎮及大湖鄉、台中市東勢區),並且廣泛的散佈於在彰化以南;相反地,耕地規模較大、收入較高且耕地多為承租取得的「非典型」農業較多分布於中部山區(如台中市和平區、嘉義縣阿里山鄉)及東部地區(如花蓮縣富里鄉、臺東縣池上鄉)。

    除了以「家戶」為分析單位,本研究亦藉由「2015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家戶檔」資料中775,258個農家經營的可耕地資訊分析「農地」層次的耕地規模及地理分布。研究結果發現,耕地規模未滿0.3公頃之農地多散佈於臺灣北、中、南各地,耕地規模介於0.3至0.7公頃或0.7至1.0公頃之農地主要集中於桃園、臺中以及雲林、嘉義、台南、屏東等主要農業生產地區,而較大規模的農地則是越往山區及東部集中,例如耕地規模3公頃以上的農地主要分布於臺中以南至南投、嘉義、臺南及高雄等山區,以及東部的花蓮吉安鄉以南至臺東沿海的大武鄉。此外,本研究也進一步檢視農地規模與人口結構、農地所有權及作物種類等關聯性,試圖為理解臺灣農業結構的發展趨勢及空間變異提供更多的實證分析依據。

 

關鍵字:耕地規模、農業結構、地理分布、空間變異。


發表人:隆棋芳、謝雨生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特聘教授)
題目:經濟地位對環境態度影響的異質性與變遷

摘要

本研究有五個研究目的:(1)探討主觀經濟地位對環境態度的影響及其次群體的差異性;(2)探討主觀經濟地位對環境態度影響之次群體異質性的國家差異;(3)探究國家的經濟水準、貧富不均、自我展現文化、教育水準,以及是否屬於南方國家,對國家間次群體異質性差異的解釋性;(4)剖析主觀經濟地位對環境態度影響之次群體異質性的變遷;(5)了解主觀經濟地位影響異質性之變遷的國家間異同。本研究分析世界價值觀調查2005年及2021年,25個兩個年度都有參與調查的國家,共 68,245 個受訪者資料,及世界銀行公開的國家層次的資料庫資料。採用三階層的邏輯迴歸分析,並進行反事實因果推論。結果發現:全母體的主觀經濟地位對環境態度並沒有影響效果,教育與性別組合的次群體之親環境態度(比例)也沒有差異;但是,主觀經濟地位的影響效應上則有次群體的差異性。主觀經濟地位影響效應及次群體間的親環境態度差異因國家而不同。不過,國家層次的經濟水準、貧富不均、自我展現文化、平均教育水準與是否為南方國家,對主觀經濟地位影響之國家差異的解釋力皆不高。另外,主觀經濟地位影響、次群體間親環境態度差異,以及主觀經濟地位影響的次群體間差異性都有變遷,且主觀經濟地位影響與次群體之親環境態度差異的變遷也存在國家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