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下午場次
1-3-國際會議廳-台灣煤業勞動歷史與文化記憶的重返與再現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台灣煤業勞動歷史與文化記憶的重返與再現

煤礦產業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曾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身處其中的煤礦工人,卻也是職災傷亡比例最高的勞動群體。上世紀八零年代接二連三的重大礦災,預示著台灣百年煤業的終結,而在煤礦封坑逾二十年後的今日,本主題場次三篇文章將從不同的取徑來重返台灣煤業的勞動歷史與文化記憶,也希冀能連結至當代脈絡進行再現。三篇文章包括陳柏謙從近年來投入的礦工口述歷史訪談研究基礎出發,就八、九零年代煤礦礦場封坑的勞資爭議進行初探,試圖分析當時煤礦工人未出現大規模關廠歇業抗爭的歷史性與結構性歸因;蔡志杰則是回到上世紀台灣的文藝創作作品中,爬梳在時代洪流裡留下的礦業勞動形象,以及創作者從勞動者身上挖掘出精神意象;鄭怡雯將從近兩年與猴硐礦區退休礦工合作,推動青銀共創影像行動的教案三部曲實踐經驗中,探索教學實踐結合 USR 計畫,如何能在當前台灣煤業勞動文化與記憶保存的道路上,拓展出不同層次的樣貌。


主持人:鄭怡雯
評論人:陳政亮

發表人:陳柏謙 (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秘書長)
題目:八、九零年代煤礦礦場封坑、歇業與勞資爭議初探

摘要:台灣的煤礦產業,自 1970 年代中期,一方面受到開採成本的逐漸增加,另方面受到廉價進口煤炭與石油等替代能源的競爭,事實上無論礦坑數目,或是煤礦業從業人員,都已經呈現逐步下滑的情勢。1984 年爆發了包括海山煤礦在內的三大礦災,造成近 300 名礦工死亡後,台灣的煤礦產業更是加速凋零,封坑歇業停止開採的速度越來越快,直到 2000 年三峽利豐煤礦成為台灣最後一個封坑停止開採的煤礦,台灣開採煤礦超過百年歷史於是告終。然而,在整個煤礦產業封坑、歇業,礦工大量失業的過程中,卻似乎鮮少聽到有如八零年代末開始蜂起的大規模的關廠失業工人抗爭行動。
有關於此,過往無論是相關報導或是官方報告,總歸因或自豪於煤礦工人個性較為溫和,或政府已經做出完善的「轉業輔導」補助與制度規劃。然而,根據筆者連續兩年參與礦工口述歷史訪談研究的結果,卻發現事實上煤礦工人之所以未選擇集體抗爭爭取權益的原因,另有他由,包括來自煤礦區地理、家族網絡,以及經濟性的工資等因素。本文將首度較全面地針對八、九零年代煤礦礦場封坑的勞資爭議進行初探與分析,試圖完整解釋八、九零年代煤礦工人未出現大規模關廠歇業抗爭的歷史性與結構性歸因。
 
關鍵字:煤礦封坑、勞資爭議、轉業輔導。


發表人:蔡志杰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執行秘書)
題目:黑/光:文藝創作中的礦業勞動形象與意象

摘要:在台灣的近代化與工業化歷程中,北台灣的礦業(包括金礦與煤礦)曾經是顯著的產業,而礦業的坑道內勞動,則是最典型的「血汗勞動」之一,1980 年代的數次重大礦災,對當時的社會帶來相當衝擊,亦是產業的夕陽終曲。
從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楊逵以來,台灣文藝界創作了若干以礦業勞動為主題的作品,表現途徑跨越繪畫、文學、攝影與電影等多種媒材,文學亦有報導文學、小說與新詩等不同形式。
回顧這些以礦業勞動為主題的作品,普遍帶有寫實的特質,尤其在 1970-80 年代文藝界的鄉土風潮中,礦業勞動成為報導文學與紀實攝影作品的常見題材,用來表現基層勞動者的辛勤與社會處境,80 年代的礦災則成為詩人們詠嘆苦難的主題。然而在這些寫實敘事之外,創作者往往還從勞動者身上挖掘出精神意象,試圖從勞動現場的黑暗與宿命苦難中,汲取出超越性的尊嚴與價值。
 
關鍵詞:礦工、寫實形象、精神意象。


發表人:鄭怡雯 (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題目:煤業勞動文化記憶再現的影像行動--北科猴硐 USR 課程三部曲的實踐經驗

摘要: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猴硐,曾有臺灣第一煤鄉的盛譽,一群退休的老礦工們於 2019 年自費創辦了「猴硐礦工文史館」,致力保存與推廣當地礦業與勞動文化遺產。北科大「不只是貓村—猴硐礦業與勞動影像行動」USR 計畫於兩年前與該館展開合作,結合勞動研究與影像製作教學團隊,分別從礦區的物件、人物與地景等三大面向進行課程的設計與規劃,一系列的課程旨在讓學生分組學習影像攝製的過程中,結合對台灣煤礦文史的調查,與猴硐老礦工們展開共學與共創的歷程。
透過北科猴硐 USR 教案三部曲--「挖掘物件的秘密」、「末代礦工攝影計畫」以及「猴硐煤鄉漫遊」的實施,課程產出亦逐步建構了猴硐煤礦產業與勞動文化記憶再現的影像檔案。本文將從本影像行動計畫的緣起、猴硐課程三部曲設計與規劃、教案實施的經驗歷程與檢討,以及從學生回饋中,來探索與分析教學實踐結合 USR 計畫,如何能在當前台灣煤礦產業與勞動的文史保存道路上,拓展出不同層次的樣貌。
 
關鍵詞:USR、猴硐礦工文史館、礦業與勞動影像、青銀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