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上午場次
2-2-503-當代照顧議題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當代照顧議題

隨著台灣社會進入少子化與高齡化,「照顧」也成為社會討論的重要主題。本場次四篇論文討論台灣社會不同年齡層所面對的照顧,包含:都市學齡前兒童如何接受由神經醫學與發展心理學所形成的補習教育的照顧;醫療鑑定機構、早療(特殊教育)機構與病患家長如何回應亞斯伯格症的疾病分類改變,以及當中形成怎樣的競爭與結盟;不同社會位置的父親是如何當一個「好爸爸」;國家政策、地方政府與民間單位如何連結成關懷訪視的照顧網絡並嘗試介入「獨居老人」的生活。


主持人:  吳嘉苓
發表人:黃建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題目:「刺激」兒童:大腦神經的兒童想像、商品化與照顧界線的模糊

摘要:1980年初,「感覺統合」開始進入台灣社會,並隨著障礙兒童治療、職能治療廣為流傳在各種幼兒教育機構當中,近年來在台灣都會地區形成專為學齡前兒童打造的補習課程。本研究以文本分析、訪談以及參與觀察新竹地區兒童補習班為主要方法,聚焦在醫學、生物學與發展心理學對大腦、神經與兒童的研究對當代幼兒照顧與教育的影響,而被召喚進這場以大腦、神經為名的改造工程的家長又是如何看待與應對這一新興的教育理念與照顧責任。
本研究試圖探討,以大腦和神經為主軸的「感覺統合」是如何被醫療專業者與教育專業者塑造成一種「既有落後風險,又有潛能希望」的兒童想像,並立基於醫療社會學的研究發展,提出「落後-正常-優秀」的模型來理解上述的兒童想像,而這類兒童想像又是如何在學齡前幼兒補習班中被教師、兒童與家長共同實作。進一步的,由大腦與神經等醫學研究與生物研究所發展出的教育理論、教育機構乃至於商品化的教養,已經模糊化了「教育」和「照顧」的界線,使得家長在進行日常照顧兒童的任務的同時,也在進行「教育」的任務。

關鍵詞:感覺統合、神經教養、照顧


發表人:蔡承翰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題目:亞斯還是自閉?:疾病分類變遷下疾病治理的改變,及相關行動者之間的競爭與結盟

摘要:疾病的分類,是將主觀的病痛經驗轉譯為具有社會意涵的結果。在台灣,精神疾病的分類主要是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而定,但在2013第五版的更新中,修改的重點是從過去判斷準則專注於類別化(categorical),更加入了層面(dimensional)的概念,以增加疾病分類內部的不同異質狀態。在這樣的改動之下,許多疾病的分類改變,當中富有爭議且被高度討論的,即是亞斯伯格症的獨立類別去除,合併在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當中。這樣的改變,除了影響國家既有以類別化為導向的疾病治理邏輯,也改變了許多行動者在個案實作中的策略以及行為。
本研究從新竹市學前的亞斯伯格症案例出發,探討醫療鑑定機構、早療(特殊教育)機構與病患家長如何回應這樣的變化,以及當中的競爭與結盟。本文將從三個軸線出發分別探討各自對於亞斯伯格症的診斷變化的觀點與應對。醫療鑑定單位認為這樣的變化雖有效的改善了鑑定的濫用以及錯誤的印象,但對於相對不明確的鑑定原則存在疑慮;早療單位過去仰賴疾病分類的相關特質給予他們教育與矯正的依據,現在產生的變化對於內部也造成了不同的認知與態度;家長對於疾病分類的渴求或排斥,與他們以及社會對於疾病的隱喻與印象有所聯繫,對於孩子的狀況渴求一個鑑定的結果來給予解釋,但又對於自閉症的判定有所排斥。而三者在鑑定與早療等疾病治理的過程中如何互動以及實踐的方式,像是鑑定單位考量家長與目前鑑定的標準所產生的疑似自閉症或是發展遲緩、早療單位在意問題行為而非病因或疾病分類、家長的doctor shopping等應對措施,皆是醫學知識、特殊教育知識以及常民知識之間互動的過程,而最終體現在當前對於疾病治理的圖像之中。

關鍵詞:亞斯伯格、疾病治理、早期療育、鑑定、疾病意象


發表人:李盈學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題目:「做」爸爸:初探當代臺灣父職與照顧之關係

摘要:新竹縣、市政府近年來雙雙對外宣傳自己在眾縣市中的「高」出生率和人口移入,以好生、好養作為口號,透過政策和基礎建設吸引計畫結婚生子的伴侶們移居工作、生活。也因為新竹科學園區設立在此,許多家長更有了「竹科爸爸」、「竹科媽媽」的稱號,其中竹科爸爸「努力工作賺錢、早出晚歸、缺席孩子生活」的形象更深入人心。竹科爸爸的形象正好與近年來在臺灣社會出現越來越多,呼籲著父親們應當要陪伴孩子的童年,積極參與照顧孩子的事務,以建立穩定親子關係的聲音相呼應。不過,父親必須積極參與孩子的照顧、成長生活,這件事對許多男人來說似乎困難重重,除了和自己過去對父親的想像差異甚遠,若自己想積極參與親職,也可能因為社會上既有對男人做照顧工作的刻板印象而在工作或其他場合遭到挫折,甚至可能被貼上「育兒豬隊友」的稱號。然而,實際上在當今臺灣的社會中,爸爸們又都做了哪些的照顧工作呢?本研究將從新竹地區出發(不限於新竹地區),探討有著不同生活、工作型態、又或身處不同社會位置的父親們是如何進行照顧親職工作、如何當一位「好爸爸」,試圖理解當代臺灣社會中父職與照顧的關係。

關鍵詞:父職、父職經驗、照顧、工作型態


發表人:尤一珉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題目:「關懷」獨居老人?:服務提供與接受服務的二元視角

摘要:民國87年,台北發生多起獨居老人孤獨死亡的事件,使獨居老人的議題開始受到國家所重視。全台各縣市除了在民國89年開始編列獨居老人關懷列冊,也規定需要訂定緊急救援的獨居老人服務,在民國93年社會福利績效考核總報告中則首次將「問安訪視」納入獨居老人服務的考核之中。然而從民國89年編列獨居老人關懷列冊以來,雖然全台獨居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各地列冊關懷的獨居老人數量卻不增反減。
本研究以新竹市為對象,透過文本分析、訪談以及參與式觀察的方式,探討新竹市「關懷獨居老人個案服務實施計畫」如何連結民間資源,建構起地方政府監督的照顧模式;並透過成為獨居老人的關懷訪視志工與個案建立關係,捕捉獨居老人的生活型態與需求,同時了解關懷訪視服務對其的適切性。最後,本研究分別以上述服務提供與接受服務者的視角,分析從國家、地方政府到民間單位對列冊關懷獨居老人照顧的限制與可能性。

關鍵字:獨居老人、照顧、關懷訪視、列冊關懷獨居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