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上午場次
2-1-503-當教育在南澳相遇:原鄉教育、移地學習與在地合作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當教育在南澳相遇:原鄉教育、移地學習與在地合作

原鄉教育現場正在改變。一方面,實驗教育的鬆綁讓原住民教育有了轉型的契機,得以推動更有主體性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大學課程也開始強調藉著走進社區認識真實問題,從而改變原有的知識生產方式。然而,不同行動者雖然都以教育之名開始進行合作,但因著其所面對的問題不同,原有的資源不同,因此在合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也大不相同。本場次將以台灣大學「大學PLUS」大學社會責任計劃在宜蘭南澳的經驗為例,討論大學、原專班、社區發展協會等相關行動者,如何探索新的學習方式的可能?如何在地方議題上展開合作?如何解決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首先,Habaw‧Watah的論文將會先帶我們認識原鄉教育的現況,了解實驗教育三法對原住民教育的允諾與失落,尤其是未經系統研究的知識體系如何在實作中建立。其次,陳懷萱的論文將會帶我們從教育的角度切入關係人口的議題,分析如何能以課程作為中介,藉著移動式學習體驗設計關係連結。最後,黃書緯的論文將以與東岳部落的合作為例,反思飛魚文化教材包設計過程的文化轉譯、物件組裝與設計限制。


主持人:黃書緯
發表人:哈寶兒‧瓦它 Habaw‧Watah(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題目: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建構與課程實踐- 以高中原住民族專班文化課為例

摘要:近年來原住民族教育議題一直都是教育學界和原住民族研究的新取向。尤其制定與修訂原住民族教育權相關的法規,期待達成其法源制定的目標。原住民族教育法於108年6月19日重新修正,其中強調完備的行政支持系統,以促進原住民族參與、強化師資培育及深化民族教育等,期待之後能夠真正落實法律;另外「實驗教育」概念源自於實驗三法,其包含了《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 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實施條例》、《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 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三法,於103年11月經立法院通過將其簡稱為「實驗教育三法」,打破了原本僵固的教育樣貌;對於原住民族教育來說就是轉型的契機。因著《實驗三法》、《原住民族教育法》的制定與修正之下,原住民族實驗學校也紛紛設立,並且極力的建構出屬於自我族群的原住民族知識體系,進而能夠成為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課程內容,讓學生也能在一般教育體制內也能習得來自於祖先的傳統知識。但是知識體系的建構至今未經過系統性的研究與整理,致使原住民族教育的課程發展就會相對艱辛。儘管如此,本研究試圖透過自身對自我族群文化的認識與對其傳統知識的理解,能夠建構屬於泰雅族文化課程的知識系統,進而成為之後課程發展的參考基準。

關鍵詞:原住民族教育、原住民族教育法、實驗三法、 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原住民族知識體系 


發表人:陳懷萱(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題目:當課程作為關係人口的培養皿:移地學習實踐與場域創生

摘要:近年來地方創生成為國家發展的重點政策,目的希望協助地方探索自身獨特性與核心價值,發展在地經濟,構建地方文化認同,以吸引人才移居或返鄉來翻轉與繁榮地方。在人才培育的面向上,當前也有越來越多大學校院透過科技部與教育部計畫,發展與地方協力的教育創新與社會實踐模式。然而,除了政策鼓勵支持,人才投入地方創生,構建「在地」產業活化支持系統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一個關鍵即是建立地方與外部資源的流動與循環機制來促成地方價值的永續發展。在此脈絡下,在地方內外形成「關係人口」的連結至關重要。目前多數教學實踐研究或者著重在以計畫課程作為媒介,與地方發展與深化關係的模式與歷程,或者分析學生學習知識應用的成效或者計畫對地方發生的改變。本文指出,大學與地方為學習者提供兩種彼此映照深化學習意義的環境。不只是讓大學裡許多不同領域師生「動起來」,改變教與學關係、創新與驅動學習的機制,同時也是大學創造地方「關係人口」,驅動地方發展創生的紮根之道。本文探討移地課程如何作為建立關係人口的方法,藉由課程中介形成地方關係人口的實踐案例,分析與探討課程中介的移動式學習體驗與關係設計的意涵,並進一步凸顯場域的移動對於形成組織共學關係、以做中學體驗誘發轉化學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關係人口、移地學習、場域創生、大學社會責任


發表人:黃書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
題目:親愛的,我把東澳文化裝進飛魚食材箱裡了!

摘要:COVID19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避免外出,減少實體活動,「居家空間」成為我們一天生活的重心,飲食模式與學習方式都不同以往。疫情時期的遠距教學也讓許多原本得在實體進行的課程必須重新設計成為以教材包搭配線上互動的進行方式。本論文將以一門與東岳部落合作的課程為例,反思飛魚文化教材包設計過程的文化轉譯、物件組裝與設計限制。本文首先會拆解環繞著學習的人、物、境,討論「學習之所以可能」是需要藉著哪些物件網絡得以組裝運作,從而討論當我們想讓學習變得遊戲化、跨場域、跨文化時,物件、環境、人群之間的關係又會如何重組。其次,我會整理課程教材包設計過程,分析學生如何在課程中理解遊戲設計與教育的關係,又如何因應疫情變化而收集、整理、轉譯部落的飛魚文化。最後,我會以學生的課程反思為基礎,討論設計的可能與限制。

關鍵詞:COVID19、社會設計、飛魚文化、實境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