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上午場次
2-1-305-工作收入與職涯養成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工作收入與職涯養成

 


主持人:張恒豪
發表人:于政民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生)
題目:白色巨塔中的那抹彩虹:醫師的養成過程如何再製性少數的性別不平等

摘要:雖然同性戀等性少數群體在醫療領域已不再視為異常,但並不代表性少數在醫療場域中的汙名與不平等已經消失。為探究臺灣的醫師養成過程中,是如何看待性少數並從而影響臨床的實作,本研究針對醫學教育與臨床的性別議題,製作相關問卷並蒐集了 326 份醫師與醫學生有效回覆;且以立意取樣訪談了三十一位性少數或對性別議題感興趣之醫師與醫學生,詢問他們與此議題有關的經歷與看法。本研究以女性主義立場論取徑分析後發現,在臺灣的醫學院教育、醫院見實習與畢業後臨床工作時的潛在課程等醫學教育場域中,性少數群體仍被當作是不符合異性戀常規性的異常,從而造成許多的汙名與刻板印象,並因此影響臨床實作的運行。如男同志仍被當作是 HIV 的高風險族群,女同志皆為陽剛形象等。同時這些情境在不同臨床科別間有著相當程度的差距。然由於主導醫界的異性戀男性對此現象與議題關心甚少,因此目前醫療場域中仍存在著許多性別不平等。

關鍵詞:同志、醫學教育、潛在課程、女性主義立場論


發表人:吳毓章
題目:跨領域能力與初職收入間之影響-以IPTW進行因果分析

摘要:隨著社會職業分工的細化,多元專業能力逐漸成為獲取理想工作的其中一項關鍵標準。而與多元專業能力取得相關的學習活動,即是高等教育中得以由學生自由決定參與的雙主修、輔系以及學位學程。取得上述三項學位被視為培養學生多元專業能力的措施,且被期望能增長個人的初職收入。本文主要旨在解答學生由上述學習活動所證實的跨領域能力是否對其第一份職業收入的提升有效及其效用程度。另外,本文亦嘗試得知何種學生取得跨領域能力的效益最大,以及在大學之前的高中階段,哪種類型的學生會更傾向發展跨領域能力。
本文合併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TEPS)第一波和第二波高中樣本資料及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後續調查(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and Beyond,TEPS-B)資料,經整理後共得7,302個有效樣本。使用邏輯迴歸以及「逆機率加權」(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法進行因果分析。結果顯示:(一)高中階段即有較廣的課外興趣以及後續就讀公立大學者,越有發展跨領域能力的傾向;(二)跨領域能力能可對個人的初職收入有所助益,但助益甚小,僅有389.38元(0.026個標準差);(三)跨領域能力對初職收入的影響,在男性、大學就讀私立大學、中階家庭收入、就讀城鎮高中以及對自身教育期望偏低的學生群體中效益較明顯。

關鍵詞:跨領域、初職收入、雙主修、輔系、IPTW


發表人:張藝薫 (台大社會所)
題目:科系工作連結與個人適配對薪資的影響:使用人力運用調查 2013-2020

摘要:畢業生從科系到工作的路徑,可以區分為兩個層面。在結構層面,當科系向勞動市場展現越多的專業性,產生較強的「科系工作連結」並提供較好的薪資報酬。在個人層面,畢業生可能進入「個人適配」的工作促使學以致用,並獲得較好的薪資;反之則獲得較差的報酬。然而「科系工作連結」與「個人適配」並非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兩變項之間會產生交互作用,造成不同情形的薪資變化。本研究使用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以經歷過高等教育的年輕族群為主,分析科系工作連結與個人適配如何造成科系畢業生之間的薪資差異。本研究使用Diprete等人(2017)相互信息指數計算科系工作連結;與Bol等人(2019)條件機率的方式測量個人是配與否。研究分別以職業與產業作為工作目標,分析科系與職業、科系與產業之間對薪資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科系職業連結與科系產業連結對於薪資都有正向的影響。當科系在勞動市場展現越多的專業,該科系畢業生可以獲得越多的薪資報酬。在加入個人適配的變項後,由於科系工作連結與個人適配的交互作用呈現正向顯著,顯示就讀科系工作連結較強的科系時,個人適配與不適配的畢業生會有較大的薪資差距。

關鍵詞:科系工作連結、個人適配、學用落差、薪資報酬


發表人:游家權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題目:「面子功夫」:障礙街賣者的調適策略與印象管理

摘要:在街頭上販售日用品的障礙街賣者,由於商品售價高於市價,被認為在賺取同情,並遭受「詐騙」、「假殘障」等質疑。因此,街賣屬於帶有「道德污點」的「骯髒工作」,減損了街賣者的自尊。透過田野觀察與訪談,本文探討街賣組織「新巨輪協會」的街賣者如何應對污名並維護尊嚴,從而持續進行不甚體面的街賣工作。首先,藉由爬梳街賣者的入行歷程、多重調適與認同形構,我將揭示其道德生涯的各階段樣態,進而理解街賣者如何與受貶抑的身分共處。其次,透過考察街賣者的勞動過程,分析他們如何以各式策略與形象整飾,因應街賣所伴隨的不確定性與刻板印象。最後,經由審視街賣者的生命及勞動處境,本文將呈現運作其中的特定想像和社會排除,以及街賣者所經歷的心理與結構困境。

關鍵詞:街賣、污名、調適、道德生涯、印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