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上午場次
2-1-304-族群、照護與醫療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族群、照護與醫療

 


主持人:吳嘉苓
發表人:李俊豪
題目:原民青少年之涵化態度:社會互動與族群經驗影響效果的拉鋸

摘要:微觀的社會互動理論強調,個人在生活環境中與他人互動的過程形塑其認知、態度,與行為。以此為基礎,研究者分析790位隨機集群抽樣之北臺灣公私立高中原住民學生之問卷調查資料,以探討影響其涵化態度的生活互動與族群經驗因素,並討論此二項因素影響效果的拉鋸。
依據對於主流與少數族群文化的接受/維護與抗拒,原民青少年的涵化態度可分為四類:整合性、同化性、隔斷性,與邊緣性。在控制個人特徵與家庭社經狀況等變數的情況下,原民青少年的生活中的社會互動與族群經驗影響其涵化態度(對於主流與自身文化的接受與放棄傾向)。首先,原漢組合家庭青少年不易產生「僅維護少數族群文化或主流文化,但放棄另一者(同化性與隔斷性)」與「放棄二者文化(邊緣性)」的涵化態度。其次,原民青少年的族語能力促進其維護少數族群文化(整合性與隔斷性)的涵化態度。使用傳統原名頻率則是有助於原民青少年產生「維護」與/或降低其「放棄」少數族群文化的涵化態度。再者,研究者以「校園感」測量原民青少年對於校園生活的認同感,並發現校園感強化原民青少年的整合性涵化態度,與降低其邊緣性涵化態度。
詳細之研究結果將於論文中呈現。


發表人:陳嘉新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題目:醫源社會性的概念化 :以手汗症術受害者為例 Conceptualizing Iatrosociality: A Case Study of Palmar Hyperhidrosis Surgery Victims

摘要:人類學家 Paul Rabinow 曾經以生物社會性(biosociality)的概念描述晚近現代社會中,人群以生物特質作為自我或集體認同與社會實作的依據,此處所謂的生物特質常是科技發展而產生的概念,如體內的特定基因或者需要科技確認的生理傷害。其他學者也受此啟發而關注許多牽涉生物特質、自我認同與公民身分的集體行動。本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搜尋相關報章資料,針對手汗症的手術受害者與其他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疾病經驗、病程感受、對醫療介入的看法,乃至於組織、倡議而後又分散的歷程。本文依此提出醫源社會性(iatrosociality)的概念。醫源社會性需要有成員間共享的某個生物特質,因此定義上屬於一種生物社會性;但是其特點在於對醫療處遇的不滿意,造成了這些成員相互增強的自我認同與連結行動。成員之間的連結除了帶有相互慰藉支持、分享資訊與經驗的表達性功能,也曾出現爭取政策修正與補償的行動。然而,成員需求的歧異、組織結構的缺乏、新制度的出現、治療科技的發展等等因素交相影響,使得這種因醫療不滿而起的自發性組織不易壯大,只能依附在網路媒體上成為互助團體。本文除了提供分析個案之外,也試圖指出這種醫源社會性作為一個概念的可能發展與應用。(MOST 108-2410-H-010-013-MY2)

關鍵詞:生物社會性、醫源社會性、手汗症手術受害者、治療科技、社群


發表人:周月清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陳伯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所副教授)
題目:「在機構老化」:敘事老年男性與女性智障者的生命故事 Ageing in the institution: Narrating life stories of older men and wom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y

摘要運用「照顧貧窮」(care poverty) 概念(個人及結構因素),探討住在機構老年男性與女性智障者的照顧貧窮及其在機構老化的日常,如何受到社會、歷史、文化脈絡與社福系統交織的影響。2018 至 2021 年,以口述歷史(oral history)方法訪談 13 位 55 至 76 歲住在機構男性與女性智障者,3 位男性智障者住在機構長達 28 至 48 年,從未結婚;10 位女性智障者都結過婚,並育有子女,其中五位與榮民結婚,住機構時間從 5 年至 33 年。研究發現,受家庭照顧責任文化及歷史背景影響,住在機構老年男性與女性智障者有相同及相異的生命故事;照顧貧窮是男性與女性智障者住進機構的主因,由於正式支持的缺席,當母親照顧者不存在時,男性智障者住進機構;當先生過世時,女性智障者被安排住進機構,其中五位女性智障者之智障子女也住同一個機構。對智障者,機構式照顧(institutional care) 似乎為當前唯一存有的正式支持(formal support); 1960 年代之前誕生者,遭受的社會不平等不只個人因素不平等(如家庭所得、性別),也來自文化、歷史、政治社會脈絡影響。總結,本研究以生命故事方式收集資料,發現智障者的照顧貧窮(如福利系統不作為)如何受社會結構因素影響及如何隱含在歷史、政治及文化脈絡下,且影響了這些老年男性與女性智障者在機構老化的日常。

關鍵
詞:老年智障者、照顧貧窮、在機構老化、社會不平等、性別、文化、機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