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下午場次
2-4-第三會議室-市場的社會形構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市場的社會形構

 


主持人:  鄭力軒
發表人:林凱衡
題目:從建教合作到產學攜手:台灣中部機械業技能形成制度的升級轉型(1990-2022)

摘要:目前對台灣機械製造業的相關研究文獻,聚焦於機械業如何透過協力網絡與公共機構進行技術升級與追趕,對人力資本的研究,僅強調倚靠需要長期實作經驗累積的員工,以及黑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對人力資本形成背後的制度與社會基礎研究成果較少。因此我嘗試提出以下兩個問題,在機械製造業追趕升級的過程中,打造人力資本的制度內涵為何?企業又是如何鞏固與升級人力資本?我將透過歷史文獻,以及目前的田野訪談來回答這兩個問題,從機械業的技能形成(skill formation)制度變遷來看,重要的關鍵是2000年後機械業技能形成制度的轉型,逐步由高職與企業雙邊的輪調式建教合作,升級為高職、科技大學和企業三方合作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這項變遷不僅克服了廣設高中大學轉型對技職教育體系的衝擊,同時也得以建立起吸引企業持續投資人力的「技能生態系統」(skill ecosystem),使得機械業的人力資本也能夠配合產業持續地追趕與升級。

關鍵詞:機械製造業、建教合作、產學攜手合作、科技大學、技能生態系統


發表人:陳宇翔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題目:企業授信: 一門計算?一門藝術?

摘要:企業授信為銀行對於公司的放款業務,為商業銀行主要的業務之一。經濟社 會學者長期以來重視社會關係鑲嵌(relational embeddedness)對銀行與企業借貸交易的重要性,例如 Uzzi (1999, with Lancaster 2014)就指出企業和銀行維持鑲嵌關係會有利於企業取得相對低利的貸款,但如果企業與銀行間為混合式的網絡關係, 即同時具有鑲嵌關係與市場關係,則會更有利於企業貸款取得機會與相對低利。
Mizruchi and Stearns (2001)則是探討社會關係於銀行企金授信成案(貸款案件通過銀行內部審核,即是貸款交易成立)的影響,他們發現當面對客戶(企業)營運或財務狀況有不確定性時,這些銀行授信人員常會尋求同事建議,他們傾向於諮詢 有強連帶的同事,但弱連帶同事的建議卻通常會更提高他們案件成立機會。
不同於上述研究關注點,本文探討銀行對於企業授信案件風險評估決策,主要研究方法為深入訪談與田野觀察,訪談對象為銀行、租賃公司、徵信機構的企 業徵授信業務相關人員。現在銀行普遍設立內部企業授信風險評等模型,以企業與負責人個人財務資料為主量化資料來評估授信案件企業的風險等級。然而另一方面,以銀行徵授信人員對於企業直接實地調查的非量化資料卻也是這個業界所 強調與重視。本研究將指出,雖然銀行已建立一個標準化的企業信用評估模式與項目來評估所有企業客戶,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對於不同規模的企業,行動者著重的資料項目與評估考量卻是截然不同,而這也受到銀行組織文化的影響。同時對於擔保品與連帶保證人的要求、負責人個人資料與態度重視程度也會有所差異。關鍵原因在於企業規模會影響企業財務資料可信度與可參考性、負責人對於企業 營運維持重要性、擔保品條件接受度、有無外部機構信評可供參照。因此即使依照相同的企業信用評等模型來評估,金融機構人員也會以不同方式來衡量大小規 模企業的信用風險。

關鍵詞:企業放款、徵信、信用評分模型


發表人:鄭力軒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題目:價值與評價:臺灣股價的社會形構

摘要:股市價格往往被視為市場自然的產物,反應投資人理性選擇的結果。然而臺灣股市卻始終存在看似不理性的規則。這篇論文援引晚近經濟社會學對價值(value〉與評價(valuation)的社會建構的討論,分析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如何形塑臺灣股市的股價形成規則。這篇文章特別聚焦在2005年分紅費用化前後臺灣上市企業股利政策的變化。首先,1985年之後在封閉的國內市場下,電子產業的高成長率加上分紅配股的制度,導致臺灣股市形成以股票股利為主的股利政策。2000年之後隨著解除外資管制大量外資的進入,以股東權利之名挑戰分紅配股的制度,形成了分紅費用化的運動。然而分紅費用化的結果並非走向美式股市文化,而是形成乍看非理性的現金股利模式,使台股市場成為殖利率最高的股市之一。筆者指出這與臺灣家族企業的企業控制體制以及投資人對控股家族與經理人不信任的結果。筆者指出,臺灣的案例顯示出股票價格形成背後的社會因素,也將經濟社會學的觀點更進一步引入價格形成的討論中。

關鍵詞:股利政策、股價、分紅費用化、價值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