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下午場次
2-4-305A-社會團結經濟 場次二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社會團結經濟 場次二

近年來,探索另類經濟形式的行動方案蓬勃發展,包括各式各樣的民間先行者和政府委託計劃。「社會與團結經濟」的概念在「社會企業」的框架之外,為各種探索替代方案的努力提供重要的詮釋架構和行動定向。如何識別產生預期社會效應的策略和做法,而有助於社會團結經濟運動和組織的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及可擴展性(scalability),是社會學實踐的新課題。由六篇文章組成的兩個社會與團結經濟場次,便是在這個脈絡組織起來。

萬尹亮與黃富娟的兩篇文章提供比較的、脈絡化的視野,凸顯了不同國家特有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如何形塑了回應特殊社會處境的社會團結經濟運動和組織。〈東亞另類食物網絡的交流與消費道德〉提出「消費道德」來刻劃東亞另類食物網絡有別於北美和歐洲的特殊性;黃富娟的〈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社會與團結經濟的復興〉則探討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左派政府如何復興、重新詮釋或再導向社會與團結經濟,並歸納出幾個關鍵/平行發展趨勢(類型)。

余忻倫和何撒娜的兩篇文章識別出對建立社區韌性而言的重要行動者和社會機制。〈嵌入地方時間秩序:以臺中市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為例〉強調「轉譯時間節奏」如何建立不同利益關懷、社會身份,與物質條件的人員/組織之間的等價關係能力以形成有效的行動網絡;〈韓國濟州島海女的女性集體生產組織與社區韌性初探〉則透過濟洲海女的案例,探討女性擁有的海洋知識技術和生產組織,對海洋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許甘霖與葉維利的兩篇文章分別強調經濟倫理和數位技術,如何影響團結經濟組織和沒落社區的能動性。〈團結經濟組織與「使命偏離 vs. 可持續性」兩難〉則透過對亞里士多德「家政學」的重新詮釋,嘗試解開團結經濟組織關於「營利」的道德枷鎖;葉維俐的〈以社區韌性觀點探究舊左營疫情下之因應對策-數位科技應用於團結經濟案例分析〉數位科技的應用如何賦予沒落社區的生機。

透過這六篇文章的拋磚引玉,我們希望能引發更多關於社會團結經濟組織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及可擴展性(scalability)的討論甚至研究,推動社會團結經濟的發展。


主持人:  萬尹亮
發表人:許甘霖 (東海大學社會系)
題目:團結經濟組織與「使命偏離 vs. 可持續性」兩難:一個亞里士多德–波蘭尼家政學取徑的嘗試

摘要:以超越市場資本主義為目標、並以追求社會目標而與資本主義企業相區隔的社會團結經濟事業(或社會企業),通常因對營利的規範性拒斥,而面臨使命偏離與可持續的兩難。然而,若連可持續性都成為難題,如何能擴大規模超越主流體制?本文重新檢視波蘭尼高度評價且深受啟發的亞里士多德關於家務管理與獲利的著名區別,嘗試回應這個難題。本文認為波蘭尼未能從家政學與追求善的生活及公民與城邦的關係來詮釋亞氏「致富術」與家政學的關係,因而低估了古典時期希臘經濟和亞氏家政學中創造賸餘的重要性。結合古典希臘時期的考古發現、商業哲學對亞氏的重燃興趣、家政學意義在亞氏原典的文本內關聯性與同代著作互文性分析,本文認為,家政學是一種以追求善的生活為目標的經濟理性,這種經濟理性強調家務管理既要維持寬裕而免於艱困,又要有更高目標的約束以免奢侈浪費,而更高的目標則是參與城邦政治生活並貢獻城邦的強盛。根據這樣理解的家政學,本文認為一個亞里士多德–波蘭尼家政學取徑或有助於解決「使命偏離–可持續性」的兩難:個別社會團結經濟事業應以擴大團結經濟部門規模為目標,善用包含但遠超商業技巧的「致富術」,創造足以產生社會影響力和擴大規模的剩餘。

關鍵詞:社會團結經濟、使命偏離、擴展性、致富術、家政學


發表人:何撒娜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題目:韓國濟州島海女的女性集體生產組織與社區韌性初探

摘要:本研究以韓國濟州島海女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海女的女性集體生產組織與社區韌性。濟州島海女處在雙重邊陲位置上,在相對於本土的島嶼邊陲、及以男性為中心的儒家社會與海洋文化中,海女是相當特殊的存在。在 2016 年濟州島海女文化被列入 UNESCO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升海女在當地社區中的地位與貢獻。目前仍有約 4500 名女性還在潛海捕撈,但呈現高齡化現象。本研究以文獻分析、質性研究中的參與觀察及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以韓國濟州島的海女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主要探討議題著重在海女的性別與世代傳承,探討女性擁有的海洋知識與技術,如何有別於男性,以及世代之間如何傳承延續;其次,海女有嚴謹的生產組織,海女如何進行集體的生產活動,海女的集體生產組織,如何與濟州當地社區進行連結,並促成社區與地方發展的韌性,並進而產生在地的文化認同。以女性為主體的生產活動,與主流社會論述是否存在歧異或爭議。最後,本研究想探討的是,海女文化與海洋永續發展如何產生關連,以及如何平衡生計所需與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在海女集體捕撈過程中,有許多關於生態平衡與社區發展的制度設計,禁止使用任何現代化科技以避免過度捕撈。本研究也想探究傳統的制度,是否能因應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型態的轉變與發展,或是有所因應改變。

關鍵詞:韓國濟州、海女、社區韌性、海洋永續發展、團結經濟


發表人:葉維俐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題目:以社區韌性觀點探究舊左營疫情下之因應對策-數位科技應用於團結經濟案例分析

摘要:「數位時代」(Digital Age)中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加速了社會風險與不確定性。在高雄左營區的西側(俗稱「舊左營」)因為早期鐵道截斷了人流與車流,而無法與今日的高雄新經濟中心—左營區的東側(俗稱「新左營」)—連帶共同發展。在人口高齡化再加上年輕人外流嚴重的老舊社區中,傳統思維讓舊左營整體缺乏社區活力與創新意識,亦有顯著的「數位落差」應用知識鴻溝,舊左營就如同在高雄這座城市中的一座「孤島」。
2021 年 5 月新冠肺炎疫情升級至三級警戒,疫情為消費業帶來了「無接觸經濟」的需求,而部分順應防疫需求的商業與行為模式將可能成為長期的改變,譬如消費者減少購物頻率、餐飲業推出冷凍包等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也間接地促使商家重新檢視「數位轉型」的需求。大部分的在地商家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可預見社會風險與不確定性在舊左營悄然萌發,然而在這座「孤島」中的商家們,為了尋求突破口覓得一絲生機,他們以實際行動展現「團結經濟」的力量。
本文以社區韌性理論(Community Resilience Theory)的觀點探究舊左營的資源依賴群體(利害關係人)在疫情衝擊之下,透過數位科技應用達成團結經濟的目標,例如申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雲世代小微企業計畫、高雄市經發局高雄好家載、創立「左營人」聯合推廣網路平台等。本研究者因執行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因此以深入社區的田野調查、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文獻分析,以及問卷調查、焦點團體訪談等研究方法取得一手資料及二手資料。本研究探討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舊左營在地商家如何以數位科技應用達成團結經濟的目的?而在團結經濟體形塑的過程中,如何建構社區韌性系統?此外,亦檢視成功與失敗的案例,並初探其背後原因。

關鍵詞:團結經濟、數位轉型、數位應用、舊左營、社區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