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下午場次
2-3-505-國族、移民與性別
2022-10-04
請點選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國族、移民與性別

 


主持人:  余貞誼
發表人:戴瑜慧
題目:少年娘則國娘?強國論述下被閹割的陰柔男性氣質與早夭的偶像養成節目產業

摘要:中共從鄧小平時代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已超過四十年。與全球資本主義接軌以及西方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並未成功將中共推向代議民主制。甚至在2012年底習近平上任後,提出「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中國的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不同於過往的鄧、江、胡政權,習政權高度強調意識形態的轉向(Ideological Turn),並善用科技威權主義(technological authoritarianism)進行專政,運用意識形態娛樂化(ideotainment)的手段,將政治宣傳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娛樂中。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影視文化娛樂市場也迅速擴張,在2013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影市場,在2021年,中國製作發行的電視劇數量達194部共6736集。繼日本傑尼斯首創偶像產業、韓流發揚光大,中國在2018年也開始模仿韓國,推出偶像養成綜藝節目,推出偶像男團和女團,並大獲觀眾歡迎,在海內外大量圈粉。但愛奇藝製作的偶像養成節目《青春有你3》在2021年5月因為倒奶事件被勒令禁止繼續拍攝,讓中國即將崛起的偶像產業僅有短短四年壽命。而中國政府更堂而皇之地在9月提出「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8大通知中的第3條「堅決抵制泛娛樂化」提到:嚴厲譴責畸形審美的「娘炮形象」。本文將針對中國政府的娘炮言論進行論述分析,特別是其與強國崛起的法西斯心態之間的構連。

關鍵詞:國族主義、習近平、偶像、娘炮、陰柔氣質


發表人:陳佩甄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題目:「女性主義」的多重宇宙:台韓當代女性主義論爭的冷戰系譜

摘要:自二十世紀伊始即大量出現的「婦女問題」、1920年代左翼/無政府女性主義的婚家解放、戰後透過冷戰串連的國際女性主義、乃至1980年代之後的國家女性主義,台灣與韓國/朝鮮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政治情境下對所謂的「歐美女性主義」有過不同程度的引介與討論。然而在當代台韓女性主義運動中,可見幾乎皆以狹義的第二波歐美婦女運動而來的論述為資源,也讓遺留在「女性主義」這一概念中的冷戰帝國歷史遺緒不斷復返。在台灣「女性主義」一詞幾乎等同於1980年代末由一批留美學生帶回來的理論思潮,「女性主義」亦是「冷戰癥狀與遺緒」。如丁乃非(2015)觀察到「性」在國際女性主義論述中造成的冷戰分斷效應(cold sex war and cold war division),以及這樣的效應如何間接導致台灣的國家女性主義與性權/妓權運動的衝突張力,但她的討論似乎更加強化了「女性主義在台灣就等於美國的女性主義」這一認識。Mire Koikari(2008)亦曾以「冷戰帝國女性主義」(cold war imperial feminism)闡明,戰後日本的女性主義運動,與美國在東亞的霸權佈局密切相關。Christina Klein(2020)則「冷戰世界女性主義」(Cold War cosmopolitan feminism)一詞強調韓國戰後女性主義發展是如何深深鑲嵌於文化冷戰和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裡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將聚焦討論台韓於1970-1980年代生產的女性主義論述,包含相關翻譯、研究、大眾論述與出版的資料爬梳,與其如何與兩地的冷戰反共和現代化經濟發展推動鑲嵌,造就本文所謂的「女性主義的多重宇宙」以及困境:一是在「反殖民/帝國」的政治訴求下,女性解放與「資本主義」共謀的問題;二是過度集中、理所當然地操作「性別平等」概念的結果,忽視了女性的(再)生產問題。前者帶來的是資本主義對於底層勞動女性究竟是帶來解放(經濟獨立)還是壓迫(生產環境)的兩難;後者因側重在性別問題上,而將(性)剝削與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力等問題區隔開來。因而與前述丁乃非等學者的討論不同,本文聚焦探討的不是女性主義的外患(美國老大哥)與內爆(性權vs.婦權)問題,也不打算以當代認知的美國女性主義論述討論戰後台韓的女性論述。相反的,即使依舊是在討論冷戰地緣政治佈局下的社會情境,本文欲重探女性主義將屆之時、兩地因應國族主義/資本主義發展而生的「女性主體重構」問題,進一步以這段歷史檢視1990年代末期之後被美國第二波女性主義論述壟斷的女性主義內涵。


發表人:陳建州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題目:以東南亞國家女性婚姻移民的職業流動驗證移民融合假說

摘要:本研究以近二十年嫁來臺灣的東南亞國家女性為對象,描繪她們在原生國與來到臺灣後,其人力資本與就業情形,接著描繪其職業流動型態,以及分析影響職業流動的因素,最後討論我國提供的教育與職業訓練對其職業流動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自製問卷詢問受訪者關於教育程度、工作、到臺灣的時間等訊息。在量化分析的樣本方面,從高雄、南投、台中收集的589戶「東南亞國家女性與臺灣男性」跨國婚姻家庭的資料中獲得有效樣本508人。在質性訪談部分,本研究訪談10位居住於台中市不同行政區之女性跨國婚姻者,以與量化資料分析結果互補與對照。
研究發現包括:(一)東南亞女性因婚姻到臺灣之後,在教育程度上並沒有普遍提升的現象,有增加者,大多只增加一個等級。(二)東南亞女性因通婚而移入臺灣之後,職業流動呈現「較淺的U型曲線」型態。(三)勞動市場對其原生國的文憑並不重視,東南亞跨國婚姻女性的文憑,對她們在台灣的職業流動並沒有價值。(四)台灣對於東南亞跨國婚姻女性提供的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無助其職業向上流動。

關鍵詞:婚姻移民、職業流動、移民融合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