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大學地方學的課程與教學
台灣自從1990年代以來隨著本土化的趨勢,各地地方學開始興起。20世紀末以來,大學逐漸產生專責地方學的相關單位。到了2015年,教育部陸續出台特色大學試辦計畫以及高教深耕計畫,呼籲大學善盡地方責任,藉以建立各大學自己的特色;國科會(科技部)也透過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引導大學的研究能量與地方相結合;而國家發展委員會則透過地方創生計畫的推動,鼓勵大學參與以鄉鎮為單位的地方創生。
因此,各大學紛紛推出與地方學相關的課程,或選修或必修,有的大學甚至以地方為名成立專門的學院,如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暨南大學「水沙連學院」。2021年12月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則順勢舉辦「地方學的形塑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第一次聚集各大學地方學推動代表一起來探索大學地方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然而,大學的課程與教學需要細緻的實踐過程,有必要更進一步具體地探討地方學的課程如何融入大學龐大的課程架構中來進行教學,以形成有機的整體。因而,乃有本場次的自組提出,邀請四位對大學地方學的課程與教學具有豐富教學與研究經驗的學者來分享他/她們的經驗,並邀請兩位同樣具有豐富經驗的學者來評論,以求更完備。
主持人: 李錦旭
發表人:詹盛如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學務長)、黃士銘 (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李雅慧 (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題目:融入在地知識到高等教育課程:一個社會責任觀點
摘要:As a social institu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ends to be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platform to produce and disseminate universal and cutting-edge knowledge for human beings. For those hard science subjects, pursuing forever reality and truth has been seen as the main mission of university across the globe. However, this organization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and even local community and society for economic, social and eve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long run. With the vision of fulfilling such responsibilities, higher education is expected to immerse into the local context. It is against such wider context that this paper aims to decipher why and how local knowledge is embedded into university curriculum structure formally. Adopting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four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re selected as examples to examine the rationales, purposes and mechanism of such conversion. While addressing local knowledge and wisdom in higher education, Rhea and Teasdale (2000) once argue for a model of ‘the port of wisdom’ underpinned by the ‘local knowledge’ and ‘rural wisdom’.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will be used to address whether our cases fit in thes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evidence collected, all investigated universities have strong motivations to revive traditional values, histories, knowledge and even declining industries. They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understanding and immersion of youth generation into these local contexts is critical in successfully implement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ies. Due to its fragmented and unsystematic manner, indigenous knowledge is also very challenging to be comprehensively rooted within the university campus. This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main components of ‘local knowledge’ enshrined by these universities.
關鍵詞:Local knowledg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ural wisdom; university
發表人:張力亞 (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學院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通識教育中心、教育學院院學士班助理教授)
題目:大學通識課程與地方學的相遇
摘要:國家整體發展與高等教育的服務、教學與研究內容,彼此之間息息相關。近年來臺灣整體國家正面臨高齡化、少子女衍生而來的地方創生問題,其中又以鄉村地區的人口與區域發展更為嚴峻。面對此課題,教育部除了從終身教育觀點推行「學習型城市計畫」,鼓勵各縣市政府教育處發展各項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社群,另一方面,也藉由高教司與技職司推動的各項高教創新計畫,採取政策引導途徑,鼓勵各大學面向地方公共議題,嘗試規劃各項社會實踐教學內容與行動方案,發展無邊界大學、未來大學的新學習模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臺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因為大學必須在教與學的實踐過程中與地方進行合作,因此以往傳統被科學知識摒除在外的地方知識,越來越受到大學的重視,從早期由專業系所推動的「地方學」,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實踐研究計畫,逐漸向跨領域學門與教學科目擴散。只是,以地方知識為本的教學內容,如何融入至大學課程教育之中,無疑是一項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在此,本文將援引暨大通識課程作為研究標的,透過參與觀察方式,探究不同課程如何將地方學知識內容融入至課程之中,據以發展出不同類型的地方學教學課程模式。企盼透過這項研究可為各大學發展地方知識學的教學課程,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地方學、通識教育課程、課程設計、水沙連、暨南大學
發表人:楊智穎 (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題目:在課室教學中舞動地方學:社會行動取向
摘要:大學一直以來被定位為是學術階層的頂端,其學術性課程的選擇傳統的合理性基礎常不被質疑,然到了二十世紀後半期,此一選擇傳統開始產生轉變,特別在近年的台灣高等教育,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即地方學逐漸到重視,除相關計畫的推動,還包括學術社群對地方學之學理基礎的探討。雖然如此,分析歷年課程改革經驗可發現,從理念課程到正式課程,再到教室中的運作課程,常會出現落差的現象,加上運作課程又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本研究擬以師資培育課程中的「教育議題專題」科目為對象,針對地方學在該課室教學中的實踐情形進行探究。
關於本研究中的地方學的課室教學實踐,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理解階段,主要邀請屏東縣的教育處主管和夥伴學校校長,介紹屏東的人文議題。第二階段為探究階段,引導學生選擇屏東在地的議題,透過訪談與資料搜集,進行故事撰寫。第三階段為行動階段,請學生透過社會行動理念,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最後是分享階段,則是請學生分享所完成的成果。當教學實踐結束,會再透過訪談及學生反思日誌的分析,探討教學實踐的成效。最後,本研究會根據結論,提出建議與啟示。
關鍵詞:地方學、社會行動取向、教學實踐
發表人:古淑薰 (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大武山學院跨領域學程中心主任)
題目:農村搖滾×大地共創—USR課程設計與地方學的實踐
摘要:教育部自2018年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以「在地連結」和「人才培育」為核心,期待大學除鑽研學術研究外,更應該主動積極和地方社會與產業結合從事社會實踐,帶動地方創新發展。在此脈絡下,國立屏東大學「搖滾社會力」USR計畫結合校內跨領域課程,以實作導向、業師協同、移地教學等教學策略,培育具在地關懷,並能利用創新解決社會需求,實踐公益的人才。
本研究以近三年參與「搖滾社會力」USR計畫的課程—「文化行政與政策分析」為例,結合地方學的課程設計帶領同學理解文化政策的理論概念以及在地方實踐的應用策略。本研究主要探討2019年屏東大學主辦的公民文化論壇「屏新而論—枋寮:藝術、產業、鐵道的新文化運動」與USR地方學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透過與枋寮在地組織「大地小學堂」合作,運用一系列的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對枋寮人文地景產的深度認識,並引導同學進入真實場域了解在地民眾需求與農村議題,進而發展出以枋寮地方學的農漁知識為基礎的地方文化產業相關實作。
關鍵詞:地方學、農村文化產業、枋寮、教學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