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教育與照護
主持人: 王儷靜
發表人:楊儒晟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題目:跨域合縱:補習班的經營策略與運作
摘要:對大多數臺灣的莘莘學子而言,補習班是他們求學日常的一部份,佔據了許多學校課後或假日的時間。但當前學界對補習班與其組織相當陌生、少有研究成果,也未曾對其運作情況與經營方式進行討論。有鑑於此,本文研究目的便是要回應此現象,讓學界對補習教育供給端有更多的理解:補習班是否有其獨特的經營策略?若有,又是如何?本文採用多元方法進行質性資料蒐集:曾在臺中市兩所國中與國小之升學文理補習班進行田野蹲點;另參與由補習班經營者組成的私人團體聚會,進行參與式觀察、初步焦點訪談,同時也進入補習班正式組織中觀察其活動;最後是深度訪談補習班老師、主任及其經營者。完成資料蒐集之後,再將資料歸類、編碼,得到幾項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我們整理出補習班有四點重要的營運策略:在經濟面向,是「有彈性的市場最大化」,補習班並非任何錢都敢賺,而是會依照其利弊得失進行權衡或轉投資;在專業面向,是「沒有門檻的專業化」,只在略有規模的補習班會有比較明確的培訓機制或專業識能傳承;在人事面向上,是以「行政櫃台和班底」作為維持與支撐補習班的營運基礎,並透過「情感連帶」來淡化內部權力關係的運作模式;最後在合作面向,採用「域內尊重、跨域合縱」的經營邏輯,在其學區維持獨特性與差異性,並在學區外彼此互助與資訊交流。
此外,補習班組織的功能也與過去有所不同,其對內部成員、政府或社會環境能展現出更多的能動性。簡而言之,過去對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研究,並不完全適合用於服務業。就補習教育(教育服務業)而言,我們認為,若將補習視為對正規教育的出口(exit),那補習班與其組織則似扮演著對政府或當前教育制度發聲(voice)的關鍵角色。
關鍵詞:補習班、經營策略、田野調查、補習教育
發表人:陳斐卿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暨師資培育中心特聘教授)
題目:片讀、猜讀與誤讀:從讀書會提問看108課綱教師增能的學習挑戰 Lost in Interpretation: Challenges of Teacher Learning in a Teachers' Study Group
摘要:隨著108新課綱的課程改革啟動,基層教師最近幾年都在煩惱「課程設計」能力,不論是「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或是「校本/必」課程設計,從過往嫻熟的「教學策略」專業突然延伸至「課程設計」專業,對教師是很大的挑戰,各種增能活動大量湧現,但教師在這些活動中具體學到了什麼?怎麼學習?文獻甚少揭露教師不會什麼。本文因而以台灣一個教師讀書會社群為例,以主題內容分析與社會文化言談分析為方法,初探教師在教育經典讀書會上的提問類型,從而理解教師閱讀教育經典的學習困難。本文研究了四十位中小學教師歷經六週36小時聚會,會議錄音檔透過編碼分析揭露教師疑問的五個外在特徵,包括「特定一句話/一個字詞」、「讀不到主論述而形成的猜測理解」、「用舉例尋求確認」、「詢問可行性/具體做法」、以及「表達難以認同的主張」等,並從社會文化角度探索教師閱讀教育經典的三個內隱挑戰,包括「不熟悉教育經典書籍的文類」、「個人經驗對理解教育經典的作用」、「閱讀經典陷入專業認同危機」等。本文一方面揭露台灣教師在課程改革之際的如何全面努力地研習教育經典書籍來強化學理基礎,另一方面則凸顯他們從「教科書」文類轉換至「學術論述」文類的瓶頸,提供後續教師增能的設計參考。
關鍵詞: 教師學習、讀書會、教師專業發展
發表人:鍾瑋芸 (台大亞比中心專案助理研究員)
題目:停課不停學下的斜槓親職
摘要:本研究透過訪談47位家中有幼兒園至國小階段小孩的家長,理解他們於2021年停課不停學期間的親職實作,47位受訪者中有22位為弱勢家長。訪談結果顯示,家長的教養策略取決於自身教育程度、經濟能力與家人育兒分工方式。中產家庭對孩子的教養模式最符合主流論述對密集親職的期待,他們會與其他家長及老師合作,運用人際網路或網路論壇取得免費的教養資訊與資源,安排相對嚴密的功課表與生活作息,也會自主安排學科以外的課外活動,確保孩子在疫情期間仍維持應有的學習進度與身心發展。弱勢家長在數位工具取得上並未如想像中的困難,他們會透過親友或民間團體取得3C產品給孩子上數位課程,許多受訪者也相當注意疫情間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作息,但他們較偏向單獨照顧小孩,較少取得學校以外的教育資源,為孩子安排的課外活動也易流於單一,缺乏主流教養論述定義的「教育性」,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更因自己無法協助孩子課業而感挫敗。本研究樣本雖小,但展示了弱勢家庭的密集親職實作,顯示密集親職已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與文化現象,而有關不同社經背景家長的親職實作與其如何影響家庭資源分配的探討,除顯現階級所造成的教育資源不平等外,也能作為相關政策的參考。
關鍵詞:密集親職、教養、新冠肺炎、線上學習
發表人:陳憶芬
題目:運用任務導向學習法引導學生社區課程與實踐之行動研究
摘要:教學現場中,老師認真講授、學生不一定認真學習;老師「服務到位」,學生失去自主學習能力;老師安排現場實作,學生不一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學什麼。本研究嘗試運用任務導向學習法,設定學生導讀任務、實作任務、議題解決任務等,目的在協助學生提昇教材閱讀整理與報告的能力、提昇自我導向學習傾向、提昇學習動機。選取「社區組織與發展」課程,以大三生為主要對象。課程分為三階段:階段一為導讀任務,階段二為實作任務,階段三為實務議題分析討論與報告之任務。運用行動研究法,教師在各階段中進行計畫、行動、觀察與反思;同時,蒐集學生實作成果、學習動機問卷與期中期末回饋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簡報呈現方式,在任務明確的要求下有明顯改進;實作過程從依賴總幹事到學生自主發掘問題、尋找答案;社區成果展讓實作多一點壓力、也多一點成就感;實務議題研討中,學生學會用心智圖組織討論內容,也能運用資源提出解決方案。任務導向學習對自我導向學習的提昇較有限、對學習動機的提昇較明顯。認清學生為學習主體、運用方便小道具、搭配PBL等方式,任務導向學習能讓師生教與學都有明確方向。
關鍵詞:任務導向學習法、社區發展、實作課程、實務議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