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下午場次
2-3-304-跨國流動中的新生與能動性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請點選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跨國流動中的新生與能動性

摘要:跨國移動者面臨充滿挑戰的新生活,也孕育了下一代新生命的可能。本場次源於台大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執行台灣大學研發處補助的核心群研究計畫「轉變中的台灣人口:跨國遷移、人口轉型與全球化」(109LB929),五篇論文探討從香港、東南亞、中國移居台灣的婚姻移民、邁入成年的新移民子女(新二代)、以及留台工作的外籍生,如何施展能動性來協商制度框架與身份政治。


主持人:  藍佩嘉
發表人:黃宗儀(台大地理系教授)黃佳媛(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題目:「你怎麼嫁到比大陸還大陸的地方?」性別的地緣政治與臺港跨境婚姻

摘要:目前有關定居臺灣的香港女性婚姻移民(下稱「港妻」)的研究發現,香港女性在婚前受當地「臺灣熱」(Taiwan Fever)的媒體效應,以及她們想像中臺灣的慢活、小確幸和人情味等良好印象所吸引。觀光客的凝視與對浪漫假期的想像,使得香港女性對臺灣和臺灣男性抱持信任與好感,進而可能發展浪漫關係,甚至結婚移居臺灣(黃宗儀、胡俊佳2021)。香港與臺灣兩地的經濟發展程度由於較為接近,並涉及上述對生活方式的想像與地方認同,臺港跨境婚姻的階級流動現象相對而言較不明顯,似乎難以透過傳統所謂「空間上嫁」(spatial hypergamy)來定義。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深度訪談55位港妻,田野資料顯示,港妻的跨境婚姻歷程仍常見上嫁/下嫁的矛盾:一方面,在港妻親友眼中,港妻是從一個有利的地理位置(全球城市香港)搬遷到不利的地理位置(落後的臺灣),因此反對或擔憂她們下嫁臺灣;另一方面,臺灣夫家親戚將香港與中國類比,認為香港來的也是陸配,因此懷疑她們來臺淘金,婚前婚後都持反對或輕視的態度。這些以經濟發展程度來定義跨境婚姻的看法,充滿了刻板印象,指向地緣政治經濟與親密關係的交互作用。更進一步來說,上嫁vs.下嫁的矛盾涉及兩岸三地近年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動態關連,以及不同世代如何感受與看待發展的變化。透過主題式分析,本研究將探討在近年臺港共同反中、港人「哈台」的脈絡下,港妻在親密關係中與傳統婚姻文化腳本協商時如何回應地緣政治的變化?她們怎樣看待自身的臺港婚姻與社會地位及經濟利益的關連?透過回答上述發問,本研究進一步試圖對婚姻移民的假設提出反思,亦即女性婚姻移民是否追求與更富裕及受過更好教育的男性婚配?本研究的案例顯示,大多數移居臺灣的港妻並非以臺灣丈夫的收入高低或社經階級作為擇偶標準,雖然在後續的親密關係中仍需與空間上嫁的論述協商,向夫家提出來自富裕香港、身為中產階級的「財力證明」,但她們的協商同時顯示,對港妻而言,所謂上嫁/下嫁並非僅取決於經濟條件,更多涉及兩岸三地地緣政治的變化下,對原籍地香港與移居地臺灣之生活方式的理解與感受。換言之,我們嘗試將上嫁/下嫁的討論置入地緣政治與現代性想像來檢視,而非僅透過經濟發展數據來理解亞際(intra-Asia)跨國/跨境婚姻移民的複雜性。

 

關鍵字:臺港婚姻,地緣政治,空間上嫁,現代性想像。


發表人:陳玉華(台大生傳系副教授)林宜萱(台大生傳系研究生)
題目:數位能力與居住地區對新住民就業類型之影響

摘要:隨著跨國婚姻日益普及,來自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已分布在臺灣各地。在青壯人口大量流失的南部與偏鄉地區,新住民更是當地不可或缺的基層勞動力。過往研究對於新住民就業與工作類型的探討,大多著重新住民國籍背景與較低人力資本所導致之不平等或歧視問題,卻忽略數位化與資通訊的快速發展亦可能改變新住民的數位技能及其就業機會與型態。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因教育程度較高加上語言優勢,通常比其他新住民更可能從事技術需求較高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利用國發會於2017年收集之「新住民數位機會現況與需求調查」資料,探究新住民的多元數位能力是否增加其獲得技術類型工作的機會。研究首先檢視新住民數位使用的範疇與程度,藉由潛在類別分析方法,區辨新住民的數位技能。其次透過多類別邏輯迴歸分析,探討國籍、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特性,尤其是數位使用程度等因素與新住民工作技術層級的關連性。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的數位使用大多集中在社會網絡聯繫以及生活運用,少部分新住民會使用數位學習、健康醫療與公民參與。多變項分析結果發現,來自中國大陸與越南的新住民若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能廣泛運用數位工具,都有助於從事專業性或技術要求較高的職業,但是這個正向關係卻未顯現在印尼籍新住民的就業類型的差異比較。除了驗證新住民之數位技能與勞動市場專業技術型職業的關連性,研究結果亦顯示在人口外流與老化相對嚴重的南部、東部與離島地區,因跨國婚姻來台的女性新住民不僅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也因當地青壯女性人力移出使得新住民有更多機會從事技術層級較高的工作。

 

關鍵字:跨國婚姻、新住民、數位能力、居住地區、就業類型。


發表人:藍佩嘉(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
題目:誰是「新二代」?中國配偶子女的認同協商策略Who is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Children of Cross-border Marriages in Taiwan

摘要:台灣的跨國婚姻在2000年初期達到高峰,中國配偶的人數自2005年後開始超越東南亞。根據教育部統計,各級學生共有30.5萬新住民子女(「新二代」),主要來自中國大陸(44%)、越南(35%)與印尼(9%) ;其中6.8萬就讀大專院校,已進入青年生命階段。本文檢視跨國婚姻子女內部的族群背景差異,以母親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住民子女(「中二代」)的認同策略為主要分析對象,並與東南亞二代進行比較。在新南向政策的地緣政治脈絡中,東南亞移民的族群背景在過去被視為降低人口素質的負債,如今被翻轉為多元文化資產,也讓東南亞新二代在某些制度情境中享有若干身份紅利。然而,中二代的處境不盡相同,隨著兩岸政治對立升高,尤其是反服貿、太陽花等政治高度動員時期,中國配偶容易被烙上政治忠誠的污名(如共匪、假結婚、統戰、洗血統、傷害台灣人),加上母系語言文化與台灣的親近性較高,不可見或不明顯的族群差異也難以轉換為二代的市場資產或身份紅利。

透過與五十位新二代青年的深入訪談(包括18位中二代、32位東南亞二代),我們發現中二代不同於東南亞二代的認同策略有以下:首先,多數中二代傾向掩飾或淡化母系族群背景,強調求同(「我就是台灣人」),對「新二代」的身份標籤保持距離。其次,有些新二代透過置換、縮放尺度等方式發展出不同認同策略,如挪用「外省人」的分類來將外團體身份置換為內團體身份,或者用城市、省份等地區性尺度(如上海人、蘇州人、海南島人)替代國家(中國人)作為認同母親家鄉的方式,或強調「中國人民」(外婆家親戚)與「中國政府」的區隔。最後,少數新二代試圖積極建立母系文化或語言作為一種「多元文化」的正當性(把中國方言視為外語),或倡議「雙國家認同」的可能,然而在網路公共領域中政治認同多被視為零和遊戲(中國人vs.台灣人),這樣的認同策略效果有限,也衍生中二代的挫折感或疏離感。本研究強調跨國婚姻子女並非同質群體,需用交織性觀點分析其中差異,同時考察地緣政治的巨觀脈絡如何形塑並侷限他們在微觀層次的認同協商。

 

Keywords: 新二代、跨國婚姻、族群認同。


發表人:曾嬿芬(台大社會系教授)
題目:白領客工?台灣技術移民中階化的原因與後果

摘要:各國推行以技術分層為基礎的移民政策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近十多年,經由技術簽證而遷移的現象有新的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多國家放寬認定高技術移民資格,技術移民簽證不再只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國際菁英才能取得。另一方面,全球經濟震盪頻繁,大學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對於年輕人尋找穩定就業機會的幫助越來越有限,處於職涯開端、具有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得以利用各種新的技術簽證管道發展海外的職涯,研究者將這個新發展稱為技術移民中階化。

本論文以遷移至台灣的技術移民中階化現象為主題,以留台工作的外籍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台灣技術移民中階化的原因與後果。本文經驗資料來自於於2020-2022期間針對33位留台工作的外籍生所做的深度訪談。主要研究發現如下:由於台灣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積極推行招生國際化,促成更多年輕人到台灣求學,加上政府陸續放寬外籍生留台工作的資格,近年來,半數的外籍生畢業後在台發展職涯,由於被歸類為專業移民,若符合規定,他們有機會申請永久居留以及後續的公民身份。然而,這群人力資本處於中間、不上不下的新移民,經常必須在雇主對技能的認可以及移民規定之間的夾縫尋找出路與解套,加上申請永久居留的資格並未放寬,許多中階外國人成為長期性的短期居留者,他們事實上的處境無異於客工。而日益分殊化的技術移民體制造成移民身分權益的階層化(civic stratification),讓他們身為工作者的權益缺乏保障,而定居的可能充滿不確定性。本文認為技術移民體制的工具性以及矛盾的政策,使得中階移民普遍經歷希望與幻滅不斷交錯的遷移之路。

 

關鍵字:技術移民、永久居留、移民政策、留台外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