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下午場次
2-3-303-當代臺灣農村社會調查的應用:回應古典與新興議題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當代臺灣農村社會調查的應用:回應古典與新興議題

為了瞭解當代臺灣農業、農村與農民的整體樣貌與現狀,除了藉由公務統計資料可能探索臺灣人口組成的基本特性以及農業經營狀況與資源分布之外,透過以個人與家戶為單位的大型抽樣問卷調查,以及以個人與家戶及農村社區所進行的實地田野訪談,同時由個人、家戶及社區層次所建構的社會調查資料庫,或許能補充、應用與提供有關農業與鄉村研究的古典議題與新興問題之解答。本自組場次主要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中的分項計畫「人口、社會與經濟調查計畫」的調查資料,發表研究分析結果,包含探討農業結構對農村生活福祉的關聯、由社會創新個案思考農業農民與農地的意義、遷移與不同就業類型與鄉村居民的主觀幸福感之關聯、農村永續存量的測量與結構特徵等。這些研究不但能累積臺灣農業與鄉村研究的學術對話與成果,亦盼能以實證資料為依據提供農業政策與促進地方活化相關機制之參考。


主持人:  郭蕙如
發表人:郭蕙如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驗證Goldschmidt Thesis的可能?臺灣農業結構與農村生活福祉的關聯

摘要:農業社會學對於農業結構變遷的規模及其社會後果的相關探討,以1940、50年代Walter Goldschmidt的經典研究最為引起鄉村社會學者的關注,並於70年代開始積累大量的量化實證研究加以驗證。該命題認為:農業規模越大,對於鄉村社區的生活質量越有負面的影響。這當中的機制是,農業規模製造了鄉村社會階層化和地方組織模式的差異,因而影響鄉村居民的社會關係與社會經濟福祉等不同的社區發展後果。以此命題為基礎,本研究首先探究臺灣的農業結構在全台各地是否存在結構變異?以及變異的特徵為何?此部分的資料來源為「2015年農林漁牧業普查」所統計的7,851個村里單位,測量變項包含農戶率、農戶平均可耕作地面積、耕地自有率、農戶專業率、農業收入100萬元以上農戶率、以及從事自家農業工作之勞動人口率等。藉由「探索性因素分析」了解臺灣農業結構的多元特質(如典型與非典型特徵)之外,也將透過計算結構特徵的因素分數,作為各社區於農業結構層次上的指標分數。本研究的依變項為社區居民的社會關係、生活品質以及社會經濟福祉表現,資料來源為中央研究院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之「分項一:人口、社會與經濟調查計畫」,於2019年蒐集的農村抽樣問卷調查之面訪資料,總計有效樣本為3,321個農村受訪居民、分布於145個農村社區。透過整合上述結構層次和個人層次的資料,將運用「多層次分析」探討臺灣農業結構與農村生活福祉的關聯,試圖驗證Goldschmidt Thesis應用於理解臺灣農業結構及其社會後果的可能,以比較臺灣個案與西方古典理論的相似性或歧異之處。

關鍵詞:Goldschmidt Thesis、農業結構、農村社區、生活福祉、多層次分析


發表人:鍾怡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謝國雄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題目:反思農業、農民與農地的意義:農村社會創新個案中的另類經濟主體

摘要:一般而言,農業與農村被視為衰微與青年欲逃離之所,但晚近出現的新農浪潮卻反其道而行,他們將農業與農村視為實踐另類願景的所在。然而,這些被標幟為新農浪潮的農村社會創新個案究竟「另類」何在?他們實踐出什麼樣的「另類」經濟生活安排?本文嘗試以 Gibson-Graham 所提出的經濟多樣性 (economic diversity) 觀點來分析三個農村社會創新個案,分別是「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穀笠合作社」與「溪州尚水農產股份有限公司」。經濟多樣性觀點反對資本主義中心論 (capitalocentrism) ,認為主流觀點圍繞著資本主義形成了認知、想像與制度使得「經濟」的差異性被忽視,因此強調從語彙、認知和情緒感受方面重探人們對經濟生活之安排如何有別於資本主義,並從中看見另類「經濟主體」的存在。本文的三個案例分別展現出對農業、農民與農地的另類意涵,「中都」的案例指出,農業是以社會福利為最終目標的產業、農民「一群人在種田」;「穀笠」展現出農業是為了融入當地並成為共同體的生活方式,青年不是勞動力商品;「溪州尚水」採取農業多功能主義觀點,將農地重新理解為是帶來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公共財,因此農民是創造公共財的人。

關鍵詞:多樣經濟、社會創新、新農浪潮


發表人:邵恪玄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生)、陳玉華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
題目:遷移類型、行業類別與鄉村居民主觀幸福感之關聯

摘要:包含臺灣在內的許多已開發國家近年興起一股鄉居風潮,不同學術社群多以逆都市化、去都市化、遷移轉向、鄉村振興、返土歸田等詞彙描述這波從都市移往鄉村生活或從農的社會現象。都市往鄉村遷移者可區分為返鄉與移鄉兩種類型,前者指出生於鄉村地區、曾因求學或就業移往都市地區,之後再回歸鄉村地區者;後者則指成長在都市地區,成年後再移居至鄉村的人。研究指出驅動個人或家庭由都市往鄉村遷移的因素,大致歸因於返鄉繼承家業、渴望從事農務、嚮往鄉居生活、照顧家中長者、育兒、退休等考量。然而,現有研究卻很少觸及移往鄉村的遷移者是否具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等議題。如果追求生活品質、從事農業相關工作與遷移決策有關,返鄉者或移鄉者是否會比一直生活在鄉間的居民有更高的生活或工作滿意度?對於遷移者而言,在都會地區累積的人力資本是否與目前工作狀況有關且影響個人的鄉村生活滿意程度?因此,本研究擬以現居鄉村地區民眾做為研究對象,探討遷移經驗、目前就業狀況以及個人主觀幸福感的關聯性。本研究分析資料來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分項計畫一:農村人口、社會與經濟調查計畫」第一期第一次(2019年)抽樣調查,篩選調查時介於25至60歲之1,854位受訪者進行分析。主觀幸福感作為本研究主要依變項,將透過測量受訪者對於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與快樂程度作為依據。所有受訪者依其遷移經驗,區分為移鄉者、返鄉者、留鄉者三類。就業狀況則以受訪者的主要工作行業類別及專兼業為依據。透過多變項分析,進一步釐清遷移類型對主觀幸福感高低的影響,是否因就業類型不同而有差異化。

關鍵詞:城鄉遷移、遷移經驗、返鄉、移鄉、留鄉、工作、主觀幸福感。


發表人:陳芊妤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生)、郭蕙如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臺灣農村如何永續?「永續」存量的指標建構與結構特徵

摘要:長期以來,由於農村人口外流、公共建設不足以及農業發展受到全球經貿自由化等影響,不論是環境、經濟、社會等方面皆構成臺灣農村在維持和落實永續性的威脅。然而,目前相關農村永續性之研究較無精準界定「永續發展」和「永續性」的差異,抑或大多非針對農村地區測量永續存量所制定的指標,又或僅針對特定型態農村所建置,遂本研究欲透過建置農村永續存量指標,以衡量並了解臺灣農村的永續性現況。本研究援用「社區資本框架理論」作為理論架構,探討臺灣農村永續存量有哪些潛在結構?不同結構間的關連呈現何種樣態?分析資料來自中央研究院執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之「分項計畫一:農村人口、社會與經濟調查計畫」第一期第一次(2019年)和第二次(2021年)調查資料,有效樣本為2528個農村居民。本分析透過理論內容先對33題因素題項進行探索,以建立「臺灣農村永續存量指標之量表」,接著運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觀察七個社區資本:「自然資本」、「文化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政治資本」、「經濟資本」、「建設資本」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社區資本為正向相關,並且「社會資本」和其他社區資本存在高程度的共變,代表著「社會資本」是農村永續存量的重要樞紐。另外,「文化資本」和「政治資本」、「建設資本」和「經濟和人力資本」皆為正向顯著相關,表示農村的人力、經濟、文化資本存量和公共建設的擴充之間存在緊密的關係。

關鍵字:農村社區、永續存量、指標、社區資本框架、結構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