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3(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3(日)下午場次
2-3-305A-社會團結經濟 場次一
2022-10-04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社會團結經濟 場次一

近年來,探索另類經濟形式的行動方案蓬勃發展,包括各式各樣的民間先行者和政府委託計劃。「社會與團結經濟」的概念在「社會企業」的框架之外,為各種探索替代方案的努力提供重要的詮釋架構和行動定向。如何識別產生預期社會效應的策略和做法,而有助於社會團結經濟運動和組織的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及可擴展性(scalability),是社會學實踐的新課題。由
六篇文章組成的兩個社會與團結經濟場次,便是在這個脈絡組織起來。

萬尹亮與黃富娟的兩篇文章提供比較的、脈絡化的視野,凸顯了不同國家特有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如何形塑了回應特殊社會處境的社會團結經濟運動和組織。〈東亞另類食物網絡的交流與消費道德〉提出「消費道德」來刻劃東亞另類食物網絡有別於北美和歐洲的特殊性;黃富娟的〈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社會與團結經濟的復興〉則探討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左派政府如何復興、重新詮釋或再導向社會與團結經濟,並歸納出幾個關鍵/平行發展趨勢(類型)。

余忻倫和何撒娜的兩篇文章識別出對建立社區韌性而言的重要行動者和社會機制。〈嵌入地方時間秩序:以臺中市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為例〉強調「轉譯時間節奏」如何建立不同利益關懷、社會身份,與物質條件的人員/組織之間的等價關係能力以形成有效的行動網絡;〈韓國濟州島海女的女性集體生產組織與社區韌性初探〉則透過濟洲海女的案例,探討女性擁有的海洋知識技術和生產組織,對海洋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許甘霖與葉維利的兩篇文章分別強調經濟倫理和數位技術,如何影響團結經濟組織和沒落社區的能動性。〈團結經濟組織與「使命偏離 vs. 可持續性」兩難〉則透過對亞里士多德「家政學」的重新詮釋,嘗試解開團結經濟組織關於「營利」的道德枷鎖;葉維俐的〈以社區韌性觀點探究舊左營疫情下之因應對策-數位科技應用於團結經濟案例分析〉數位科技的應用如何賦予沒落社區的生機。

透過這六篇文章的拋磚引玉,我們希望能引發更多關於社會團結經濟組織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及可擴展性(scalability)的討論甚至研究,推動社會團結經濟的發展。


主持人:  許甘霖
發表人:萬尹亮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題目:東亞另類食物網絡的交流與消費道德

摘要:台灣的社會與團結經濟組織當中,另類食物網絡可能是數量和研究最多的。近年的研究開始從個案延伸,試著去討論台灣的另類食物網絡整體發展的趨勢。本文以三個部分探討另類食物網絡如何跨國交流,這樣的交流如何形塑的另類食物網絡的論述和行動?
首先,本文廣泛爬梳文獻,發現另類食物網絡在北美較為強調對抗大規模農企,而歐洲的另類食物網絡則更關注地方發展。相對的,東亞另類食物網絡的出現反映著戰後本土農業的衰落和對環境的關切,更為重視對消費者的食農教育及消費者對在地小生產者的支持。
其次,本文分析台灣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和消費合作社如何學習日本的生活者協會,而北京的農夫市集和消費團體如何借鑑台灣的生活者和共同購買。本研究發現書籍、專家和中介組織、各種定期、不定期的交流活動創造了關鍵的連結,不只傳播了經驗、搭建了關係網絡,更形成了共同的架構,理解農業和飲食的問題及團結經濟的實作。
最後,本文以消費道德(morality of consumption)的概念,分析源自日本的「提攜」、「生活者」和「共同購買」,如何建構消費的善、好的消費者以及生產和消費關係。這樣的分析凸顯了消費道德不僅關乎消費,更是支撐團結經濟的核心元素,凸顯了東亞另類食物網絡的意義和限制。

關鍵詞: 社會與團結經濟、另類食物網絡、消費道德、跨國交流、提攜


發表人:黃富娟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系拉丁美洲碩士班)
題目: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社會與團結經濟的復興:發展趨勢與類型探討

摘要:「社會經濟」興起於歐洲脈絡,目的在校正市場經濟衍生的經濟與社會排除。「社會經濟」進入到拉丁美洲更孕育出「團結經濟」。儘管兩者之間存在定義和形式的分歧,但相較「市場經濟」,都凸顯出強調「經濟」的「社會」面向優先於「營利」目的,並試圖翻轉市場中的階層,走向民主、分配與自我管理的生產模式,以讓經濟關係人性化。進入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在反新自由主義模式帶來的發展雙面性下,催生出一波新左派政府,又稱「粉紅浪潮」(Pink Tide)。這波新左派為解決失業、經濟排除與貧窮,相繼重拾社會與團結經濟,試圖重新導向「經濟」與「社會」之間關係,並催生出更出多元並蓄的新類型。
本文目的在探討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左派政府如何復興、重新詮釋或再導向社會與團結經濟。本文採文獻分析方式,在檢視議題發展基礎上,歸納出幾個關鍵/平行發展趨勢(類型):第一,「社會與團結經濟」的主流化與立法化:視社會與團結經濟是一種轉型中的經濟制度,根據團結原則、賦予合法性權力。亦即承認其地位、並創建部會機構,走向立法保障的方向轉型。主要以墨西哥為主。第二,「群眾與團結經濟」:奉行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的安地斯國家為主。在公、私部門和團結經濟的混合概念上,推動滿足人類需求及創建美好生活(Buen Vivir)的群眾與團結經濟。走向承認多元產權和組織形式,廣納被排除的非正式部門,最終目的在推動經濟結構重組。以厄瓜多為主。第三,半合作社式市場經濟:如哥倫比亞等偏市場經濟國家。在整合小農咖啡合作社基礎上創建國家品牌和商業模式,並將合作社網絡鑲嵌入企業集團供應鏈,創建兩層結構來回應市場邏輯下的競爭、維持營收和永續性。

關鍵詞:社會經濟,團結經濟,群眾與團結經濟,合作社,拉丁美洲


發表人:余炘倫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題目:嵌入地方時間秩序:以臺中市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為例

摘要:本文試圖以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節奏分析方法(rhythm analysis)來探究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如何通過「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來調合台中市舊城區台、印、越三個不同國籍文化、不同社會身份社群的時間節奏,使其得在一致的行動節奏下進行溝通與交流,以藉此重新布署當地東南亞飲食市場的消費網絡,讓不同經營策略、不同時間節奏、不同社會身份的在地越南、印尼籍(裔)餐飲經營者得以經由跨文化、跨階級的人際連結來共同探索、討論、交流各種回應市場變化的餐飲經營策略與「韌性」(resilience)。
相較於過去的社區實踐過程著重「轉譯文化敘事內容與個體權益關懷」,本文強調「轉譯時間節奏」的重要性,認為「社區餐桌行動」作為轉譯過程的「中央網絡」,其成功關鍵不僅在其建立不同利益關懷、社會身份,與物質條件的人員/組織之間的等價關係能力(capacity),更重要的是,要能調合相互之間的日常生活節奏差異,使其形成一致的運動節奏,並嵌入臺中市舊城區多元並存的地方時間秩序,否則其間的行動網絡便無法成形。為達致上述目標,本文以 2022 年東海人社團隊在臺中市中區執行的五場「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過程為主要田野觀察對象,通過觀察與訪談東海人社團隊、參與的餐廳店家與地方移工議題社群,以及第二市場不同產業店家的行動與想法,探究不同時間節奏的個體/組織如何通過社區餐桌行動的調合形成一致的實踐節奏,並因此形成團結經濟的行動網絡。

關鍵詞:節奏分析方法、多元文化、東南亞餐飲市場、團結經濟、地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