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上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上午場次
1-2-304-南爿.所在:轉變中的台灣鄉村與城市 場次一:鄉村篇
2022-10-21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南爿.所在:轉變中的台灣鄉村與城市 場次一:鄉村篇

本場次是由鄉村與城市的田野研究共同組成的「南方」論壇。我們理解的「地方」,就像閩南語的「南爿」(lâm-pîng)既是地理上的相對位置,也強調了人事物在移動和停留中產生的社會互動;地方在哪裡,「所在」(sóo-tsāi)意謂著地方的存有可被指認,亦可不斷認識。本城鄉研究論壇場次以了解何為地方/所在,台灣城鄉的地方社會面臨哪些結構性經驗,地方又是如何被創發、營造與生產、轉化?
「鄉村篇」的三篇研究論文,可見過去台灣米糖經濟體制的興衰,宏觀力量貫穿了農業商品化、鄉村社會關係與地景的重組與斷裂。我們關心地方上斯鄉斯人的微觀經驗,分別藉由園藝農業、鬼神、毛豆凸顯我們所認識台灣鄉村社會的生動印象,以探究土地釋出與轉作的變遷中,看見小農的技術創新、作物的推陳出新、地方社會的產銷網絡、地方產業又如何鑲嵌於全球商品鏈等;再者,台灣鄉村社會中鬼神的土地信仰活動如何參與著地方經濟的力,關乎鄉村經濟的實作與轉變仍保持與信仰互動的社會倫理關係。
「城市篇」的三篇研究論文,分別以重劃區開發、河川景觀與捷運運輸系統作為田野個案,探索都市治理與地方社會在當代都市鉅型計畫模塑的多重作用機制。都市鉅型計畫的打造過程中,地方政府如何發揮國家能力與研發新型都市治理策略。而漫長的開發時程與地方政治因素,又將如何牽動著關鍵的技術官僚,如基層工程師、工程顧問公司、重劃開發商,生產出模塑都市地景的機制。
以上本自組場次藉由城鄉地方社會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們期許能在台灣城鄉研究深入豐富的田野經驗、理論建構與方法論創新等層面做出貢獻。


主持人:  顏誌君
發表人:葉守禮 (逢甲大學創能學院助理教授/世界經濟與產業轉型研究中心主任)
題目:商品鏈、小農農業與生態稟賦:山城農業的園藝農業轉向與園藝作物爆炸

摘要:小農並非孤立的生產者,單單分析生產方式自身的規模與性質,不足以揭示小農社群對於現代經濟變遷的適應、抵抗與創造。按照經濟社會學的觀點,農民的生產活動深刻鑲嵌於特定的市場交換與流通網絡,因此分析農業商品鏈的社會性質與歷史變遷,有助於我們瞭解小農農業如何轉化在地生態稟賦的經濟意義,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耕作策略與農業風格。本研究聚焦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山城農業轉型的歷史經驗,結合田野調查、口述歷史與歷史分析等方法,嘗試說明農業商品鏈的組織、斷裂與重組,如何劇烈重塑了這個地區的農村地景與作物面貌,大幅推動了多樣化園藝農業的擴張。在這段期間,宏觀的國際經濟、城鄉關係和產業結構都發生根本位移,不僅米糖經濟體制崩塌,一度興旺的香蕉輸日供應鏈也無以為繼,戰後農業增長模式遭遇嚴峻挫折。就在此時,靈活、敏捷的行口分銷網絡不僅填補了農會與青果合作社的缺口,並以其高度彈性、風險轉嫁與去中心化的產銷機制,驅使、導引山城農民改變耕作策略,重新詮釋當地的生態環境資源稟賦,聯手推動了山城農業的「園藝農業轉向」與「園藝作物爆炸」。當代山城農民的成功與困境,相當程度都源於此。我們希望指出,農業商品鏈是一個能夠連結宏觀政治經濟變革與微觀農業實作策略的分析方式,並在注重市場趨勢的同時,還能展現小農農業的自主與創造。
 
關鍵字:山城、商品鏈、小農農業、園藝農業、生態稟賦。


發表人:曾瑞彬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題目:蜜糖黑煙與鬼神信仰:內山的農業生態倫理研究

摘要 : 主流的台灣糖業的討論中,鮮少切入地方信仰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同樣的,漢人信仰圈的角度隨現代世俗化的過程,社會整合的單位不再是村落群體,而是擴展私人實踐下的商業化的信仰經濟,反之地方信仰特別是鬼棲居的「三片壁」來說尚未觸及到過去民間信仰是如何參與地方社會的經濟活動?本文第二個目的是欲透過「力」的角度,回探台灣糖業背景下信仰經濟的生產動力如何交織界定出社會倫理樣態?本文田野地點位於台南東山淺山丘陵地帶的內山,透過生命史訪談與參與觀察內山赤糖會社為中心散開的信仰、經濟與聚落地景。內山於1911年起由日人高橋式經營改良式糖廠,蒸氣缸提升百噸產糖動力,糖廠會社奠定了內山地域之間人口勞力的移動與娛樂消費的經濟生活圈。戰後初期政府投入國內紅糖外銷,祭出優惠貸款政策,外銷盛極一時,可六零年代末臺灣紅糖產業無力抵擋國際糖價競爭與日本紅糖內需轉移沖繩,內山赤糖會社於1980年代初關閉。關閉數十年後,樹根紮入天地,成為在地人口中鬼魅聚散之地。由鬼的信仰故事開端,談起特別是在主流糖業外緣的內山,串起農業自動化與工業的興衰之勢,鬼力、人力、物力等這些參與實現社會生產不同的生命動力,於台灣鄉村經濟與國家社會穩定的轉變中可能展現什麼樣的倫理張力?
 
關鍵字:內山、糖業、鬼神信仰、生命動覺、社會倫理。


發表人:林忠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
題目:初探全球商品鏈視角下台灣毛豆產業之在地鑲嵌

摘要 : 全球商品鏈(global commodity chains, GCC)分析視角強調廠商間鏈治理關係改變,價值重分配導致供應鏈轉移,以此研究某地廠商如何「升級」與跨國供應鏈整合成為全球化成員,亦為研究農糧全球化理論之基礎。當前媒體口中台灣毛豆產業:「自2002年中國冷凍菠菜爆發食安危機後,廠商回台承租台糖農地,以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及良好農藥管理制度,在農改場研發新品種幫助下,成功擊敗中泰,搶下日本市場市佔率第一名。」正是典型全球商品鏈分析視角之觀點。
雖然解釋農企業如何將毛豆商品鏈由中國轉移至台灣,卻放大廠商間治理關係,忽略「在地鑲嵌」面向,低估政府以種植補貼政策、出口配額限制、租稅制度參與鏈結治理;偏重新品種影響力,忽略小農與大農(盤商)於生產技術改進之能動性;敘述上以大規模企業化耕作農場為主,不見對小農生產模式保存及在地生產區域轉移之討論。國家、新技術、地方社會等行動者在台灣毛豆全球商品鏈中消失,商品鏈因而「斷鏈」。
因此本文欲加入「在地鑲嵌」(local embeddedness)視角,追尋台灣毛豆外銷半世紀之歷史,梳理產業發展軌跡,試圖豐富主流「大規模機械化大農承租台糖農地,藉由新品種奪得日本市佔率第一名」想像,說明台灣毛豆全球商品鏈建構過程國家、社會等行動者如何鑲嵌參與其中。
 
關鍵字:毛豆、全球商品鏈、在地鑲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