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植物、動物與社會
主持人: 洪廣冀
發表人:張育銓 (國立台東大學公事系教授)
題目:走一趟除魅之旅:荖葉教我的事
摘要:從事學術研究與實踐的歷程中,有多少機會可以碰觸到除魅?一旦展開除魅的歷程,學術志業如著魔般燃燒著。荖葉長期以來遭受的污名,已經深入人心,透過多年來的摸索,走上除魅之路。本文探索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之間存在的各種代價是如何折磨著學術人。
關鍵詞:荖葉、除魅、學術實踐
發表人:陳品潔、王志弘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題目:清真食物的劃界與協商:印尼穆斯林在台北的飲食策略
摘要:本文探討印尼穆斯林在缺乏清真認證食物供應的台北地區,如何維繫或調整宗教飲食戒律,並與其族裔關係、階級地位及伊斯蘭認同有所關聯。筆者訪談了印尼移工與留學生,以及相關雜貨店與餐廳店主,討論穆斯林如何克服或協商清真食物網絡的匱缺。臺灣雖因應出口需求和穆斯林旅遊商機而開啟清真認證,但制度和供應仍不完備。特別是穆斯林移工的清真飲食,仰賴缺乏本地清真認證的印尼商店;這些商店除販售已有印尼清真認證的進口調味料,多數會提供印尼便當或料理。面對清真飲食困難,穆斯林的因應策略隨著對教義的理解和信守程度而有不同,概分為三種:(1)只吃清真認證餐廳或自行煮食;(2)未直接吃到豬肉即可;(3)吃到豬肉也無妨。採取後兩種策略者,除了對戒律採寬鬆理解,也反映出缺乏宗教監督的社會情境。在意清真戒律而實行第一種策略者,往往信賴印尼店家會提供符合清真規範的飲食,或嘗試追溯肉品來源,確保是取得認證的清真肉。若無法確認肉品來源或已知使用非清真肉,則會選擇海鮮和蔬菜等非清真規範食物,或是自行烹煮。然而,烹飪所需廚房空間不易取得,特別是受制於勞動時空的移工,食物來源選擇性少,往往仰賴店家或朋友外送、代購以維持清真飲食。作者主張,「清真」飲食不僅取決於認證機制,也牽涉了主觀認知和社會關係。
關鍵詞:清真認證、飲食認同、印尼移工、族裔網絡
發表人:劉睿、王志弘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題目:動物性的差異問題化:三重區公園的松鼠、浪貓與鳥類
摘要:都市公園植栽和設施是官方設置的要素,相對的,動物往往不是公園設計的主角。但近年公園內動物開始成為爭議焦點,尤其是脊椎動物。本文旨在探討公園的動物如何因為特定問題化機制而現身顯影,成為當地動物治理的課題。筆者觀察新北市三重區四處公園的人與動物互動,並訪談居民、里長,以及新北市政府主責官員,嘗試建立公園動物的不同問題化機制,探討都市地區的人與動物關係。為了聚焦分析,作者選擇浪貓、松鼠和鳥類為對象,嘗試呈現人與動物的多樣關係,以及問題化機制的複雜性。首先,面臨動物的飲食、排泄、聲響及行為,會出現基於衛生、安寧和安全等環境品質期待的「排斥性問題化」。這種問題化除了指向特定動物,也指向餵養或照護動物的人(要餵就帶回家養),因其維持了動物的公共存在。再者,動物的問題化也涉及動物保育和權利理念的認知,這形成馴養乃違規的質疑(餵養乃干預自然、不能養保育類動物)、動物自然的想像,也構成抗衡排斥性問題化的「棲地保育問題化」。不同動物的生物特徵、習性(怕生或馴化)和衝突(貓會捉松鼠和鳥),也會影響人群與其互動的方式。最後,馴養或野化的動物性乃關係性互動的建構產物,人也參照公園動物而塑造出自身的人類動物特質。
關鍵詞:人與動物關係、動物治理、馴養、野化、都市自然
發表人:高郁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題目:國族化自然:戰後臺灣植樹節的展演政治 Nationalized Nature: The Performance Politics of Arbor Day in Post-war Taiwan
摘要:植樹節自1872年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設置以來,世界各地有不少類似的倡導造林護樹、維護水土的節日化活動。在中國,1915年有識者建議袁世凱政府仿效美國先例設立植樹節,官方遂援引清明植樹習俗,將清明節定為植樹節。1929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倡議造林的孫中山,將其逝世紀念日定為植樹節。中央政府遷台後沿用至今,成為結合「緬懷國父」與造林救國意象的年度展演舞台,兼有國族主義和國土保育的功能。然而,2000年代以後,部分環境保育人士在質疑人工造林、倡議自然復育,以及反對市區開發砍伐樹木等脈絡下,反思植樹節的形式與意義,批評績效展演式植樹的功能不彰,甚而主張將植樹節改為「護樹節」,亦即以「維護生態」代替「生產自然」。作者聚焦於台北市的脈絡,檢視歷史文獻、新聞報導,並訪問台北市承辦植樹節活動的官員,以及相關生態保育與樹木保護團體成員,探討前述植樹節活動形式與意義的歷史轉化,如何體現了都市樹木治理理念從生產到維護的變遷。順此,作者指出以樹木為例的都市自然生產及維護,已經成為各方理念與實踐交錯的都市政治場域。
關鍵詞:國土保育、展演政治、都市治理、樹木治理、護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