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次簡介:文化與國族
主持人: 姚人多
發表人:黃俊銘 (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題目:冷戰廣播與「軟實力」的社會學分析:以央廣為例
摘要:兩岸廣播心戰擁有長期歷史,尤其台灣央廣從政治宣傳始,爾後強化流行音樂與文藝,出現「軟實力」轉向。例如,「聆聽敵台」、「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具政治成效,這是較受忽略的面向。本文結合檔案研究、深度訪談,以冷戰經典節目「鄧麗君時間」、「為你歌唱」、「你我好時光」為例,盼重建冷戰廣播圖像:節目內容、特徵、定位及轉型。在當今中國「大外宣」時代,本文重新想像台灣的「軟實力」根源。
國際多有冷戰廣播討論,例如BBC、美國之音、德國之聲、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在東歐、中亞等,藉搖滾樂、爵士、民謠等西方之音「回攻」,以達潛移默化(Roth-Ey, 2020; Santacaterina, 2021)。這些聽搖滾樂的東歐與蘇聯青年,甚至促成日後的解體(Crooker, 2019);也藉廣播之「聲音認同」傳達文化意識型態與生活方式(Loviglio, 2007)。台灣的冷戰研究日漸蓬勃,而央廣作為我國冷戰最突出的政治與傳播象徵,見證從「自由中國之聲」到「台灣之音」的變化,本身即待分析。本文以Jeffrey Alexander的文化社會學、R. Williams的情感結構及冷戰傳播研究為分析策略,將提議央廣的「柔性轉向」,是時局、國家宣傳、台灣社會及兩岸關係變化共構之後果;與1980年始開闢「第二廣播」(被視為「第二戰場」)有關,示意了冷戰情感結構與文化象徵(神聖-世俗)之變化。
關鍵詞:冷戰廣播、央廣、文化社會學、兩岸關係、軟實力
發表人:謝孟廷 (紐西蘭林肯大學旅遊、運動與社會系博士班)
題目:臺灣運動民族主義的發展:以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相關報導及社群媒體評論為例
摘要:本文旨在瞭解運動如何體現臺灣的民族主義。本文以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為例,該公投引起ROC民族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之間的一系列爭辯,且出現了與當下主流國族認同扞格的結果。本文從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切入考察正名公投的相關報導及其社群媒體評論。使用主題分析法作為主要分析架構,透過由下而上為主的模式界定主題,討論運動與國族建構之間的關係。經分析,臺灣的運動民族主義顯示了兩種民族主義的悖論,主要可以體現在五個主題1.悲慘的敘事 2.對臺灣的歧義 3.中華臺北的國家化 4. 運動作為政治動員的工具 5.排除中國在想像的共同體之外。研究發現,儘管隨著中華臺北的中華化與ROC的臺灣化,臺灣與中華的概念已經相互交織,但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依然被視為是一個妥協的名字。然而,大眾對於正名有不同意見,不同於臺灣民族主義者將臺灣視為國家的同義詞,ROC民族主義者認為臺灣僅是一個島名無法代表國家。雖雙方對於臺灣一名的詮釋有差異,但都將中國排除在共同體之外。此外,雙方都試圖透過運動達到己方的政治目的,如: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可,維護ROC的民族主義象徵,消除中國的政治遺產,對抗PRC的政治脅迫。最終,因有被IOC取消參賽資格的風險,正名公投失敗。
關鍵詞:運動民族主義,中華臺北,中華奧會,東奧正名公投,奧會模式
發表人:陳瑞樺
題目:「移建民族國家」的文化思潮:1970-1990年代臺灣的文化運動軌跡
摘要:二戰後國民政府在臺澎金馬所建立的國體是一個「移建民族國家」。「移建民族國家」是指一個民族國家由它所誕生的土地,遷移到與其誕生的政治過程缺乏直接關聯的土地,而在新土地上建構的想像共同體。就其社會後果而言,和自己所誕生的土地分離的結果,使得「移建民族國家」的名與實之間產生相當的距離,讓「移建民族國家」的特性表現為種種矛盾。
本文的目的在探討「移建民族國家」體制所促生的文化運動。「文化運動」這個詞彙指涉了兩類不同的社會行動:第一種是以文藝創作(文學、美術、戲劇、影像等等)為場域所進行的社會實踐,其目的在超越藝文創作的既定方式,由此重新界定文藝實踐所要追求的方向及目標。第二種則是以社會生活的轉變為目標,文藝,是社會實踐的路徑和方法。本研究的關注焦點在後者。
本文將考察台灣自1970-1990年代接續發生的「鄉土」、「本土」、「社區」等文化思潮,描繪其演變軌跡,進而說明正是為了克服「移建民族國家」的矛盾,因而在戰後臺灣形成一系列以「地方」做為核心概念的文化運動。
關鍵詞:移建民族國家、文化運動、鄉土、本土、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