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2(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2(六)下午場次
1-4-國際會議廳-碩士論文獎發表
2022-11-02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摘要內容
場次簡介:碩士論文獎發表

 


主持人:劉仲恩
得獎人:趙慧瑩(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跟上集體的步伐?!——中國頂尖大學的菁英生產

摘要:大學是從學校進入社會的過渡場域,青春則是邁向成年走向獨立的過渡狀態,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過渡使得大學生活面對著意義世界的急劇擴張和最不確定的自我狀態。但作為社會化的一環,大學也必須通過制定標準和層層篩選勾勒出一套關於優秀和成功的清晰畫像,服膺於市場或國家的需要。這使得在大學的主體探尋的過程也必然是與這些主導性的社會力量所製造出來的社會想像範本,相抗衡或協商的過程。我關心的是在中國的教育場域到底生產出什麼樣的菁英?教育教育培養出的菁英性如何在不同人的選擇和成長過程裡被界定出來?

我將自己的大學歷程作為田野,對13名不同科系的同學進行了自傳式訪談,通過自我選擇和制度性軌跡,區分出四種不同的主體位置。管理菁英是學校裡的優勝者,但並不滿足於學校的選拔邏輯,而是致力於做更多額外的事情,來不斷地量化自己的能力,與市場的要求對齊。新時代幹部是與國家要求最為貼近的一群人。在中國的大學中,本就有與公務員系統相接軌的制度性的資本轉換軌道,所以他們往往被認為是最按部就班的一群人。知識人則是大學自主性的體現,他們將自己作為抵抗市場和國家幹預的守衛象牙塔的角色。在中國大學特殊的文化氛圍裡,他們也養成了一種文人知識分子的習性。非典型名校生則是無法鑲嵌進任何制度化軌跡的人,他們拒絕成為菁英,或是想要提出一種不同的菁英形象。他們通過社團的集體抵抗、跨建制的自由聯結或是保持距離,重新自我界定。四種主體位置的畫界與競爭裡,也是市場、國家與大學間不同力量的角逐與合謀,最後呈現出新自由主義、傳統發明與社會主義遺產奇特拼裝的菁英主體性。在菁英生產的過程裡,也湧現出階級的作用、結構的宰製、個人與集體的碰撞。

 

本文榮獲臺灣社會學會2022年碩士論文獎
得獎說明:

此論文論述清晰、文筆細緻、理論與資料並重,忠實呈現訪談之時亦有客觀分析,是一篇值得品讀的碩士論文,並有以下優點:

1. 探討中國菁英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現下台灣與中國社會正處於社會不平等劇烈上升之際,且經濟不平等的上升主要來自於菁英階級的資產躍進。此一議題不但切合時事,且提供重要知識價值,也是國際當前的關注主題,有助台灣學界的國際接軌。
2. 以自我民族誌/自傳式訪談,剖析13位中國人民大學的「菁英學生」是如何在市場、國家、傳統的碰撞下,努力將自己社會化成為一個合格的菁英,並區分出四種類別(管理菁英、新時代幹部、知識人、非典型名校生)的主體位置。此文發現兼顧社會經濟、國家力量、學術氛圍,以及受訪人的個體自主性,乃結合macro與micro的範例論文。


3. 作者非常貼切且適宜的呈現研究發現,能用有趣且淺白的方式與讀者溝通,並在長篇幅中緊扣主題,以碩士階段實屬難得。


得獎人:田治豪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審議民主的助產士:主持人的互動關係、策略與技巧

摘要:過去台灣的審議式民主相關研究大多著重在與審議民主的理念對話、案例分析,或是審議籌劃者的互動關係等,但有關審議實作過程中的主持人(facilitators)一角卻鮮少被直接地討論。審議主持人作為審議民主實作程序中的實踐者,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審議討論的結果,所以去理解主持人在審議過程中的互動關係、遭遇的困境和如何化解的策略與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透過深度訪談 11 位審議主持人與進入田野參與觀察,勾勒出主持人在審議過程中可能的互動關係、主持形象跟相應的策略與技巧,試圖完整審議主持人的圖像。本文運用 Goffman 的「劇場理論(dramaturgy)」作為研究分析的框架,發展三種不同面向的研究發現: 

1. 理解個人與理想中的主持人形象的互動過程,並指出主持模式的三種理念型,分別為:注重審議結果的理性 AI 機器人型;注重審議體驗的博感情型;不在意主持時的態度,但兼顧審議目標跟審議體驗的中庸之道型。而主持人的「入戲」與「審議風格的換裝」是審議主持人常見的技巧,透過合適的風格去應對問題,展現主持人主持時的動態過程。
2. 形塑出主持人與審議參與者的互動過程,運用兩軸線-知情程度與配合程度,形成了四象限的參與者類型分類。與不同參與者互動有相應的策略與技巧,像營造審議情境與製造行動者間的距離的策略,以及正面的表述、借力使力與壓制的溝通技巧,但也強調技巧的使用要恰當,以免過猶不及,沒解決問題反而還製造問題。 
3. 指出主持人與審議計畫的設計所造成之外部挑戰,像是審議程序的設計與參與者的招募等都是影響主持的因素。但對主持人而言,他們無法主動地改變,所以只能在討論過程中盡力去完成討論,讓主持人參與進議程設計可以有效地降低這種困境。

最後,本文也將審議主持人作了一個社會關係層次的討論,發現審議主持人在審議討論這層社會關係中,不只是 Simmel「陌生人」的性質與功能,更是在審議討論中積極追求達成目標的「助產士」概念。更提醒審議主持人的特質與工作的特性造成情緒勞動問題與後台的失衡需要被重視,指出主持人成就感來自於參與者的正面回饋。 


 

●本文榮獲臺灣社會學會2022年碩士論文佳作獎(實踐貢獻獎)
得獎說明:

此論文行文章節安排流暢、訪談內容深入與多元、寫作清楚可閱讀性極高,是一本高品質的碩士論文,並具有以下優點:

1. 勾勒出審議主持人的三種理念型、入戲與換裝的過程、依參與者而對應的策略、以及面對的外部挑戰,藉此回應「什麼是一個好的審議」。在針對審議主持人的研究相較闕如下,此文具有補上missing link的價值。

2. 從作者的實踐經驗中,透過不同審議主持經驗的對話,讓本文的實務價值提升不少,不僅擴充了對審議民主的實作認識,未來可以再加以整理成為更具實務性的操作手冊。


得獎人:江旻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從台商西進到中資東進:從美中科技戰看中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技術獲取策略

摘要:在美中科技戰下,全球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面臨激烈的變動,台灣正位於美中戰略競爭的熱區。中國在習近平主政下,不安於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企圖改變現狀,對美國安全造成威脅。美國強化對中技術出口管制,排除中國獲取軍民兩用科技,並擴建晶圓製造的本土產業基礎,聯同可信夥伴重組全球供應鏈。台灣晶圓代工業的先進製程技術則獨步全球,佔據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要位。在台海危機高漲聲中,台灣半導體技術儼然成為中國在印太地區,向美國挑戰霸權的潛在戰利品。中國藉以培育科技自主能力,發展軍事國防實力,逐步向美國爭奪科技霸權地位。本研究探討美國、台灣與中國,三者在美中科技戰下的多重互動關係,並就此觀點,討論「世芯電子」、「比特大陸」與「瀚薪科技」等三家跨足台、中兩地的IC設計企業案例。從案例經驗中,本文確立中國透過何種商業模式,取得台灣晶圓代工廠的技術。本論文並提出「供應商模式」、「遠端挖角模式」與「融資國有化模式」等三項分析類型,呈現中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技術獲取策略。
 
關鍵字:美中科技戰、美中爭霸、技術獲取、半導體產業、出口管制


 

本文榮獲臺灣社會學會2022年碩士論文佳作獎(實踐貢獻獎)
得獎說明:

此論文提出對台灣產業發展和國家安全亟具重要之課題,是一篇具有學術、政策與實務前瞻意義的論文,並具有以下優點:

1. 克服進入半導體產業領域的困難以及跨國資料蒐集難度,透過多元方法與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實屬難得。

2. 詳盡說明中台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和面向,章節安排完整,事涉龐雜但文字流暢易讀,凸顯作者對議題層次的掌握。其研究論述與現有文獻建立良好對話,且研究發現具開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