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徵稿說明
2022-04-12
Diversity Thinking: Transdisciplinarity and Sociology
多樣性思考:跨學科與社會學
主題論文徵稿說明
(一)重思社會性:生命奇/岐異性與界線政治
生命奇/歧異性 生命不僅多樣,且充滿歧異性。我們談差異,已經談得太多,但僅是尊重,並不足以改變世界。從各種生命經驗出發的抗爭,改變了共同體的組織樣貌,儘管革命尚待完成。當代技術科學的基礎,揭露了更幽微尺度的生命運作。但生命的秘密,反而埋得更深。正如革命的願景,似乎更加遙遠。生命貫穿了人文和自然的二元對立,存在變得流動,張開雙臂去連結,不再是可恥的背德,而成為我們的道德義務 — 對形象鮮明的他者,對日漸模糊的自我,對行將崩毀的世界,對承載生命與技術的行星。生命的多樣性,絕非安靜整齊的擺放,而早已是動盪的掙扎。多樣性的深層動態,是分歧、詭異、難以捉摸的探索。如果你是這樣的存在,如果你懷疑一切界線的意義,歡迎投稿一起思考並實踐奇怪的生命。
(二)病毒政治與疫情社會
2021年新冠肺炎變種病毒與威權擴張同步在全球蔓延肆虐,這兩股互相交纏滋長的暗黑力量對全球人類的命運帶來前所未有的致命衝擊。在可預見的未來新冠肺炎疫情及變種病毒,將持續挑戰人類政治與社會管理原則與能力的底線與極限。在全球層次的議題包括大型藥廠與國際組織的疫苗分配,國家間政經科技力量的不平等、國際組織民主治理與大國角力、跨國流動管制與歧視。在國內層次,不同政體如何動員社會力量型塑集體、處理個人隱私與自由、集體存續與經濟發展的優先順序從而反制或支持國家公衛管制政策都是重要社會議題。本主題邀請關注病毒政治、疫苗外交的研究者來投稿。
(三)台灣大型調查資料庫的運用
台灣學界從1980年代以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大型調查資料庫,無論在調查品質、樣本規模都相當可觀。調查主題包括性別、家庭、教育、工作、休閒、健康、文化、宗教,涵蓋面相當廣泛,不檢詳實紀錄了台灣人生活各方面的行為事實與態度意見;近年來更與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World Value Survey、East Asian Social Survey等國際大型調查計畫合作,將台灣研究推上跨國比較研究的舞台。時值台灣社會學會開辦社會調查師認證,為了推廣對於調查資料的分析使用,本次年會特以「台灣大型調查資料庫的運用」為題,向全台灣社會學界師生同仁徵求使用調查資料庫所作的學術研究,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四)社會設計作為另類社會學實踐
社會設計關注社會問題,試圖將設計應用於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據此,社會設計和社會學具有類似核心關懷。社會設計看重使用者需求,以及「和使用者一起設計」,符合社會學的核心價值、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社會學研究對象常是社會設計關懷對象,社會設計有「社會」二字,意謂著其對象及方法都是在社會之內,需要針對社會需求、問題,透過不同於傳統的方式來面對。社會設計多是由下而上的,須由己身及環境出發。社會學可在知識面向提供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再加入社會設計思維與創新知識及方法。本主題歡迎對社會設計、社會創新與社會學研究相關之論文投稿,對社會設計作為另種社會學實踐之可能性進行探究。
(五)生命歷程中的照顧與生命機會
人的一生不是照顧家人、就是被家人所照顧。老人長照、兒童托育的公共化,是否能緩解常是自願亦或是被社會所期待應該待在家庭擔任照顧者、並因此失去許多參與社會與發展生命機會的女性照顧者?去家庭化的照顧是走向公共照顧或是市場照顧?專業照顧者、家人照顧、移工照顧、機器人照顧,抑或是機構照顧、社區照顧、家庭照顧的照顧選擇題,也與國家資源配置、社會服務輸送結構,甚至是家庭生活與勞動生活平衡的勞動政策有關,更或許是俗民如何看待照顧的文化議題。本主題誠摯邀請關注生命歷程中所有照顧議題的研究者來投稿,揭開不同生命歷程中的照顧多樣性與生命機會面向的關係。
(六)障礙作為人類多樣性觀點的跨學科分析
長久以來,人類在身體損傷、精神與心智的差異,在醫療模式下被認為是不完整的人,需要被治療、復健、隔離照顧,以符合健常人的社會想像。然而,障礙社會學者提出障礙是社會性的,不是個人的,障礙是人類的多樣性的一種、是人類多元性的呈現。如果我們將障礙視為人類多樣性,各學術領域的研究提問、想像、設計,甚至是結論與解方,將會與把障礙視為疾病、障礙者視為病人的方式非常不同。本主題歡迎將障礙視為多樣性的研究投稿,分享障礙做為人類多樣性的研究典範、此一研究觀點對傳統醫療模式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障礙作為社會多樣性與其他如性別、種族多樣性的嵌合結果,以及障礙本身的多樣性對障礙研究的挑戰。
(七)變動中的勞動與社會保障
傳統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是沿著工業化社會所形成的勞動市場結構所設計而成的,並且往往是架構於標準化生命歷程以及男性養家模式的假設上。然而,在社會結構快速變遷的情況下,全球化、後工業化、AI社會等結構變遷都深刻地影響、甚至改變了傳統工業社會所形成勞動市場結構,朝向了更為彈性化和女性化的勞動市場結構,同時也解構了標準化生命歷程和男性養家模式。在此情況下,應如何重新思考已過時的社會保障體系?台灣脈絡及國際脈絡是否有所不同?國際經驗能否為台灣所用?或是台灣應據其獨特經驗,發展出其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安排?本主題邀請所有關切這些議題的師生一起投稿發表來討論。
(八)前沿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變種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改變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習慣的人際互動方式。過去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當中的訪談與田野研究方式受到阻絕,而傳統面對面社會調查研究也難以倖免。同時,疫情的緣故也使得網路與社交媒體更為普及與深入人生生活,開啟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新的機會。社會科學研究如何在方法上因應這個新的挑戰,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下持續推進與開展社會研究,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主題歡迎對此有興趣的各領域同儕,一起來投稿討論。
(九)新物質主義時代的社會學新挑戰
科學與技術發展帶來「人」與「社會」的重新想像與思考,「物」也不再單純是物理學上的意義。新物質主義概念從後結構主義、本體論或物質轉向而來,其多中心式的(polycentric)探問,同時對以人為中心的觀點進行反思。新物質主義的生態觀及多中心觀點,更可與社會學主題有密切連結,如失能研究、醫療人文、高齡照顧、倫理與政治問題、社會正義、個人與集體記憶、歷史變遷以及社會排除等。新物質主義對環境、科技與人的關係,提出非以人類為中心的看法,加上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的科技發展,為社會學帶來更多可能性與發展契機。本主題歡迎對與此議題相關的論文投稿,尤其是與人工智能及科技與社會等有關的探問。
多樣性思考:跨學科與社會學
主題論文徵稿說明
(一)重思社會性:生命奇/岐異性與界線政治
生命奇/歧異性 生命不僅多樣,且充滿歧異性。我們談差異,已經談得太多,但僅是尊重,並不足以改變世界。從各種生命經驗出發的抗爭,改變了共同體的組織樣貌,儘管革命尚待完成。當代技術科學的基礎,揭露了更幽微尺度的生命運作。但生命的秘密,反而埋得更深。正如革命的願景,似乎更加遙遠。生命貫穿了人文和自然的二元對立,存在變得流動,張開雙臂去連結,不再是可恥的背德,而成為我們的道德義務 — 對形象鮮明的他者,對日漸模糊的自我,對行將崩毀的世界,對承載生命與技術的行星。生命的多樣性,絕非安靜整齊的擺放,而早已是動盪的掙扎。多樣性的深層動態,是分歧、詭異、難以捉摸的探索。如果你是這樣的存在,如果你懷疑一切界線的意義,歡迎投稿一起思考並實踐奇怪的生命。
(二)病毒政治與疫情社會
2021年新冠肺炎變種病毒與威權擴張同步在全球蔓延肆虐,這兩股互相交纏滋長的暗黑力量對全球人類的命運帶來前所未有的致命衝擊。在可預見的未來新冠肺炎疫情及變種病毒,將持續挑戰人類政治與社會管理原則與能力的底線與極限。在全球層次的議題包括大型藥廠與國際組織的疫苗分配,國家間政經科技力量的不平等、國際組織民主治理與大國角力、跨國流動管制與歧視。在國內層次,不同政體如何動員社會力量型塑集體、處理個人隱私與自由、集體存續與經濟發展的優先順序從而反制或支持國家公衛管制政策都是重要社會議題。本主題邀請關注病毒政治、疫苗外交的研究者來投稿。
(三)台灣大型調查資料庫的運用
台灣學界從1980年代以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的大型調查資料庫,無論在調查品質、樣本規模都相當可觀。調查主題包括性別、家庭、教育、工作、休閒、健康、文化、宗教,涵蓋面相當廣泛,不檢詳實紀錄了台灣人生活各方面的行為事實與態度意見;近年來更與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World Value Survey、East Asian Social Survey等國際大型調查計畫合作,將台灣研究推上跨國比較研究的舞台。時值台灣社會學會開辦社會調查師認證,為了推廣對於調查資料的分析使用,本次年會特以「台灣大型調查資料庫的運用」為題,向全台灣社會學界師生同仁徵求使用調查資料庫所作的學術研究,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四)社會設計作為另類社會學實踐
社會設計關注社會問題,試圖將設計應用於真實世界的問題解決。據此,社會設計和社會學具有類似核心關懷。社會設計看重使用者需求,以及「和使用者一起設計」,符合社會學的核心價值、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社會學研究對象常是社會設計關懷對象,社會設計有「社會」二字,意謂著其對象及方法都是在社會之內,需要針對社會需求、問題,透過不同於傳統的方式來面對。社會設計多是由下而上的,須由己身及環境出發。社會學可在知識面向提供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再加入社會設計思維與創新知識及方法。本主題歡迎對社會設計、社會創新與社會學研究相關之論文投稿,對社會設計作為另種社會學實踐之可能性進行探究。
(五)生命歷程中的照顧與生命機會
人的一生不是照顧家人、就是被家人所照顧。老人長照、兒童托育的公共化,是否能緩解常是自願亦或是被社會所期待應該待在家庭擔任照顧者、並因此失去許多參與社會與發展生命機會的女性照顧者?去家庭化的照顧是走向公共照顧或是市場照顧?專業照顧者、家人照顧、移工照顧、機器人照顧,抑或是機構照顧、社區照顧、家庭照顧的照顧選擇題,也與國家資源配置、社會服務輸送結構,甚至是家庭生活與勞動生活平衡的勞動政策有關,更或許是俗民如何看待照顧的文化議題。本主題誠摯邀請關注生命歷程中所有照顧議題的研究者來投稿,揭開不同生命歷程中的照顧多樣性與生命機會面向的關係。
(六)障礙作為人類多樣性觀點的跨學科分析
長久以來,人類在身體損傷、精神與心智的差異,在醫療模式下被認為是不完整的人,需要被治療、復健、隔離照顧,以符合健常人的社會想像。然而,障礙社會學者提出障礙是社會性的,不是個人的,障礙是人類的多樣性的一種、是人類多元性的呈現。如果我們將障礙視為人類多樣性,各學術領域的研究提問、想像、設計,甚至是結論與解方,將會與把障礙視為疾病、障礙者視為病人的方式非常不同。本主題歡迎將障礙視為多樣性的研究投稿,分享障礙做為人類多樣性的研究典範、此一研究觀點對傳統醫療模式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障礙作為社會多樣性與其他如性別、種族多樣性的嵌合結果,以及障礙本身的多樣性對障礙研究的挑戰。
(七)變動中的勞動與社會保障
傳統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是沿著工業化社會所形成的勞動市場結構所設計而成的,並且往往是架構於標準化生命歷程以及男性養家模式的假設上。然而,在社會結構快速變遷的情況下,全球化、後工業化、AI社會等結構變遷都深刻地影響、甚至改變了傳統工業社會所形成勞動市場結構,朝向了更為彈性化和女性化的勞動市場結構,同時也解構了標準化生命歷程和男性養家模式。在此情況下,應如何重新思考已過時的社會保障體系?台灣脈絡及國際脈絡是否有所不同?國際經驗能否為台灣所用?或是台灣應據其獨特經驗,發展出其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安排?本主題邀請所有關切這些議題的師生一起投稿發表來討論。
(八)前沿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變種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改變長久以來人類社會習慣的人際互動方式。過去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當中的訪談與田野研究方式受到阻絕,而傳統面對面社會調查研究也難以倖免。同時,疫情的緣故也使得網路與社交媒體更為普及與深入人生生活,開啟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新的機會。社會科學研究如何在方法上因應這個新的挑戰,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下持續推進與開展社會研究,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主題歡迎對此有興趣的各領域同儕,一起來投稿討論。
(九)新物質主義時代的社會學新挑戰
科學與技術發展帶來「人」與「社會」的重新想像與思考,「物」也不再單純是物理學上的意義。新物質主義概念從後結構主義、本體論或物質轉向而來,其多中心式的(polycentric)探問,同時對以人為中心的觀點進行反思。新物質主義的生態觀及多中心觀點,更可與社會學主題有密切連結,如失能研究、醫療人文、高齡照顧、倫理與政治問題、社會正義、個人與集體記憶、歷史變遷以及社會排除等。新物質主義對環境、科技與人的關係,提出非以人類為中心的看法,加上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的科技發展,為社會學帶來更多可能性與發展契機。本主題歡迎對與此議題相關的論文投稿,尤其是與人工智能及科技與社會等有關的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