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社會學年會 議程1113版 隨時滾動更新中 |
地點: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 |
三樓(303、304、305、305A、306)四樓(國際會議廳、第四會議室、第三會議室)五樓(503、504、505) |
※題目後括號內為評論人※
|
11月12日(星期六) 報到:08:30-09:00 |
|
11月12日(星期六) 時段一:09:00-10:40 |
1-1-國廳 |
知南行異.學檔+1:高中論壇(Ⅰ) |
主持人:張宜君 |
與談人:王盈婷 社會學是什麼? |
與談人:莊致嘉 社會學與在地連結 |
與談人:馬國勳 社會系的出路? |
1-1-305A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南臺灣區域社會主題研究小組+中山社會、南島中心
看見南方:2022 南台灣社會研討會 場次一:專題演講 |
李宗榮 原生社會結構與經濟組織建立:以原住民儲蓄互助社資料分析為例 |
1-1-第三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比較亞洲社會轉型主題研究小組
亞洲軍事與社會關係:日增的壓力(1) 台灣、印度與澳洲的軍民關係
主持人兼評論:彭保羅 Paul JOBIN
潘欣欣 Perceived Risk and Willingness to Fight: World Value Surveys Evidence (風險感知與作戰意願:世界價值觀調查的證據)
溫賈舒 Josh WENGER Survey Research of Topics in Taiwan’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台灣軍民關係議題調查研究的文獻回顧)
Ben WADHAM Widening Gap – Converging Relations: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Australia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斷層擴大—關係重合:澳洲軍民關係變遷的性質)
Anit MUKHERJEE India’s Twin Transformations: The State, Military and Society in India(印度的雙生轉型:印度的國家、軍事與社會) |
1-1-303 |
技術 (物)的社會性:哲學探索 場次一
主持人:洪靖 |
余貞誼、曹家榮 自我追蹤與健康管理:穿戴裝置中介健康的理論分析架構(洪菁勵) |
劉育成 A Renewed Experience of Sense De/synchronization: Inspiration from Digital Art(甘偵蓉) |
洪靖 由外而內:道德增強的外在進路(曹家榮) |
1-1-503 |
新書論壇 |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編者:林宗弘、劉季宇、陳亮全) |
主講人:林宗弘
與談人:鄭力軒 |
1-1-504 |
健康與防疫的差異
主持人:周怡君 |
劉名峰 防疫政策的理念、變遷及其政治社會的形態:台灣及新加坡的比較(吳嘉苓) |
彭松嶽、潘美玲、范玫芳、陳盈羽、蔡欣怡 數位防疫的知南行異(劉名峰) |
劉千嘉 公務登記資料中的隱形弱勢者:身心障礙人口檔中的原住民族身障數據(潘佩君) |
1-1-505 |
學生質化海報
主持人:陳易甫
陳潔玟 文青的浪漫?文創市集經營者的產業想像:以台中地區文創市集為例
馬佳德 塑造健康的情慾身體:公開愛滋匿篩結果的意義初探 |
11月12日(星期六) 休息10:40-10:50 |
|
11月12日(星期六) 時段二:10:50-12:30 |
1-2-國廳 |
大會開幕式/大會主題演講Ⅰ |
主講人:謝國雄 |
【他們為何打拼?我們為何研究?論田野理路】 |
1-2-305A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南臺灣區域社會主題研究小組+中山社會、南島中心
看見南方:2022南台灣社會研討會 場次二:鑲嵌在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原民農業:南部原鄉地區經濟作物的生產、流通與消費 |
主持人:夏傳位 |
與談人:許俊才 |
巴清雄 霧台地區的經濟作物調查 |
王宏仁 原鄉經濟作物流通與社會組織 |
王梅香 原住民部落的觀光凝視與文化消費:以霧台愛玉為例 |
1-2-503 |
社會與政策之間
主持人:黃芳誼 |
李靜瑄 家人重要還是同儕重要-青少年的心理適應分析(李俊豪) |
鄭羽芹 父母離婚對成年子女的親密關係發展之影響(李俊豪) |
黃雅俐 工作/家庭衝突、工作自主性與身心健康(李俊豪) |
李盈瑩 台灣民眾對於未成年人生育自主權之態度及社會支持(黃芳誼) |
曾亮臺 由區公所角度探討中央職權分配問題與變化-以北部某區公所為例(黃芳誼) |
1-2-504 |
偏差與犯罪
主持人:王金壽 |
張廷碩 計價「有罪」的生命?冤獄、疾病與道德(蕭旭智) |
蔡宜家 當交友軟體淪為犯罪工具:以公權力介入防制之議題初探(曹家榮) |
林俊儒 科技偵查與技術物政治(王金壽) |
1-2-304 |
南爿.所在:轉變中的台灣鄉村與城市 場次一:鄉村篇
主持人:顏誌君
葉守禮 商品鏈、小農農業與生態稟賦:山城農業的園藝農業轉向與園藝作物爆炸(鍾怡婷)
曾瑞彬 蜜糖黑煙與鬼神信仰:內山的農業生態倫理研究(葉守禮)
林忠緯 初探全球商品鏈視角下台灣毛豆產業之在地鑲嵌(鍾怡婷) |
1-2-505 |
照護與家庭
主持人:林宏陽 |
趙子翔、陳芃年、周顥文、黃治維 風行草不偃:初探文化健康站政策治理和在地實作的交織與張力(林宏陽) |
唐嘉妤 未婚年輕成人的結婚意向:親代婚姻關係與代間關係的影響機制(馬國勳) |
李振均 內部世界:會所制度下精神疾病患者的人際網絡與生活意義(周月清) |
涂菀榕 家務公平感受與參照對象、性別角色態度、婚姻關係之關係:性別差異之檢視(何思瑩) |
1-2-305 |
社會組織:醫療與宗教
主持人:蘇碩斌 |
蔡恩亞 製造卓越:集體歡騰與台灣巨型教會的發展與擴張(齊偉先) |
林書弘 語言、族群與信仰的交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語宣道工作」(1945-1973)(蘇碩斌) |
陳韋宏 重新看見筋膜:結締/連結組織的「皆是」邏輯(安勤之) |
李秉純 「試試看吧!」中醫治療作為痛經社會受苦解方的可能?(安勤之) |
11月12日(星期六) 午餐&會員大會&碩士論文獎頒獎(於第四會議室進行)12:30-14:00 |
|
11月12日(星期六) 時段三:14:00-15:40 |
1-3-國廳 |
台灣煤業勞動歷史與文化記憶的重返與再現
主持人:鄭怡雯
評論人:陳政亮 |
陳柏謙 八、九零年代煤礦礦場封坑、歇業與勞資爭議初探 |
蔡志杰 黑/光:文藝創作中的礦業勞動形象與意象 |
鄭怡雯 煤業勞動文化記憶再現的影像行動--北科猴硐 USR課程三部曲的實踐經驗 |
1-3-305A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南臺灣區域社會主題研究小組+中山社會、南島中心
看見南方:2022南台灣社會研討會 場次三:量化取徑的南方社會研究 |
主持人:李宗榮 |
郭蕙如 臺灣農業結構的空間異質性 |
隆棋芳、謝雨生 經濟地位對環境態度影響的異質性與變遷 |
1-3-第三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比較亞洲社會轉型主題研究小組
亞洲軍事與社會關係:日增的壓力(2)日本:盟友或是局外人? |
主持人兼評論:林賢參 |
楊雯婷 Narrative of Friend and Potential Enemy ? Japan’s Changing Perception of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Norms(盟友和潛在敵人的敘事?日本對中國的認知以及其對社會規範的影響) |
彭保羅Paul JOBIN、平井新Arata HIRAI How Much “Pro-Taiwan” Japanese Politicians Really Care for Taiwan?(日本的「親台」政治人物到底多關心台灣?) |
石原忠浩Tadahiro ISHIHARA 日本推動修憲過程的國內因素(Domestic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Pushing Forward Japan’s Constitution Amendment Agenda) |
1-3-第四 |
台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成果發表 場次一:教育大數據與政策研究
主持人:陳婉琪 |
陳克瀚 市場如何整合跨國組織、商品與個人?臺灣留學代辦市場生態與產業脈絡分析(劉正) |
韓采燕、陳婉琪 多元入學管道與科系性別比例之探討: 以大學為例(黃敏雄) |
馬國勳、吳永健 城市與偏遠地區學生之選填行為差異比較(黃敏雄) |
1-3-303 |
新書論壇 |
入世、修持與跨界:當代臺灣宗教的社會學解讀 |
主持人:待定 |
與談人:林本炫、郭文般、陳緯華 |
出席作者:齊偉先、邱炫元、劉怡寧 |
1-3-503 |
家庭不平等 |
主持人:謝志龍 |
謝志龍 貧窮家庭初期弱勢的馬太效應?探究貧窮兒少的預期生命軌道(巫麗雪) |
莊致嘉、蘇靖婷 探討空巢期對中高齡父母的孤獨感和社會孤立感之影響(洪士峰) |
巫麗雪、洪士峰、蔡瑞明 關於最後一哩路:社會參與、社會資本如何帶動非正式臨終照顧的討論(莊致嘉) |
1-3-504 |
生育、家庭與醫療
主持人:張恒豪 |
郭貞蘭、賴國瑛、吳嘉苓 Flexible Standardization or Mandatory Regulation?The Effects of Guideline and Law on Limiting Clinical Practic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in Taiwan(林宜平) |
施麗雯 Moving Beyond Fertility/Infertility: Taiwanese Women’s Experience of Ambiguity and Loss of Control in Miscarriage(王秀雲) |
賴國瑛 展演人口轉型模型:台灣家庭計畫(1965-1975)(王秀雲) |
周偉賢 健康障礙?社會網絡、醫療及交通資源便利性——台灣獨居者就醫行為因子分析(張恒豪) |
1-3-304 |
南爿.所在:轉變中的台灣鄉村與城市 場次二:城市篇
主持人:葉守禮
顏誌君、楊友仁 公辦重劃區的市地重劃治理與政績導向的規劃:台中市大慶重劃區的案例分析(游尚儒)
賴彥安 景觀政治下的河川治理:台中水環境改善計畫的多重專業認知與協商(游尚儒)
侯立騏 都市捷運意象:台北捷運「秩序」與「失序」現象下的技術內涵(劉清耿) |
1-3-505 |
教育與社會創新
主持人:黃書緯 |
李明翰 親子共學團之教育實踐與親職經驗(石易平) |
蘇筠芷 「地方」的打造: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初探(黃書緯) |
江釧華 「當」老師:臺灣師資培育制度起源與轉折(王儷靜) |
林芳如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的升學處境與支持體系之探討(劉育忠) |
1-3-305 |
權利、民主與治理
主持人:萬毓澤
黎芸靈 變革促進者如何在組織內推動職場平權及包容性 (Allies as Organizational Change Agents to Promote Equity and Inclusion: A Case Study)(鄭斐文)
盧孟宗、葉欣怡 民主能當飯吃嗎?審議民主作為一門事業的期望與困難(萬毓澤)
林文正 進入模式與個人主義:為什麼有些獨裁者會改善女性賦權?(蘇慶軒)
黃敏原 「有機類比」說在法國社會思想中的承接與演變:從涂爾幹到傅柯的考察(蕭旭智) |
1-3-306 |
在地政策與行動者
主持人:張育銓 |
張睿寧 我國兩種離岸風電漁業補償模型及其涵義 :以行動者為中心的制度主義視角為例 Two fisheries compensation model on offshore wind farm establishment in Taiwan: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an Actor-Centered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呂欣怡) |
蔡嘉信 另類經濟實踐者的形成與維持:埔里的農村公民居住行動個案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lternative economic practitioner: A case of rural civic dwelling action in Puli(余炘倫) |
蕭煒馨 「地方創生」的理解落差、再定義與行動(張育銓) |
盧薇喬、蔡宗翰 「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之臺東南田村觀光發展下的社區再造(林育諄) |
11月12日(星期六) 茶敘15:40-16:00 |
|
11月12日(星期六) 時段四:16:00-17:40 |
1-4-國廳 |
碩士論文獎發表
主持人:劉仲恩
趙慧瑩 跟上集體的步伐?!——中國頂尖大學的菁英生產
田治豪 審議民主的助產士:主持人的互動關係、策略與技巧
江旻諺 從台商西進到中資東進:從美中科技戰看中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技術獲取策略 |
1-4-305A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南臺灣區域社會主題研究小組+中山社會、南島中心
看見南方:2022南台灣社會研討會 場次四:農漁業、社會創新與社會運動:南方觀點與案例
主持人:陳志柔
林傳凱 戰後「原運」(1945-1955)與兩個國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錢克綱、彭思錦 漁民的生計型態、社區參與及環境意識
鍾怡婷、謝國雄、邱厚文 農村中的社會創新:以音樂做為介入手段的三個案例 |
1-4第三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比較亞洲社會轉型主題研究小組
亞洲軍事與社會關係: 日增的壓力(3)台灣、印度與東南亞經驗比較
主持人兼評論:蕭新煌
王文岳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Explaining the Politicized Turn of the AFP during the Duterte Administration(菲律賓的軍民關係:解釋杜特蒂執政時期菲軍的政治化轉向)
楊昊 民主斷層和軍方:緬式民主與進退維谷的政治轉型(Democratic Gap and the Military: Burmese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a Quandary)
Anit Mukherjee Contesting Strategies: The Qua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Indo-Pacific(戰略的角逐:四方安全對話、東南亞與印太地區)
謝斐宇 Bringing Geopolitics Back In: Selfreliant National Defense in 1970s South Korea and Taiwan(把地緣政治帶回來:1970 年代台韓的自給國防) |
1-4-第四 |
台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成果發表 場次二:在常與異之間:共融社會的規範與基礎
主持人:張恒豪 |
徐志杰、林予安 「良善也可能造成歧視?」─大學生與身障者共事共融初探(王大維) |
游以安、游翼慈 一個被系統排除的助人專業 ? 高等教育資源教室輔導人員工作困境分析(王大維) |
周怡君、陳伯彥 當防疫措施成為新社會障礙:疫情下聽覺障礙者的挑戰(邱大昕) |
張恒豪、陳彤、謝孟璇 一樣還是不一樣?:障礙大學生的入學管道選擇與入學考試經驗分析(邱大昕) |
1-4-303 |
文化的轉譯與接收: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比較
主持人:李令儀 |
Fasa’ Namoh Yi 法撒克那墨禾 Sacred Migration and Practices: transnational Christian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Network and Development in Belize (林浩立) |
蔡欣洲 重探台灣社會的跳舞身體:禁舞令與跳舞文化的建構(林浩立) |
陳薇安 時代革命在台灣:海外紀錄片放映的跨文化解讀與效應(黃書緯) |
郭韶桓 鹿港文藝復興的美夢與碎夢──文化治理與文資保存運動的困境(黃書緯) |
1-4-503 |
家庭與福祉
主持人:李俊豪 |
高浩恩 家庭人數、相關與原因--從OECD與聯合國資料談起(葉高華) |
黃芳誼、馮嘉和、Jaein Lee 、曾瑞鈴、林竣達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vaccination mandates(葉高華) |
王盈婷 Effects of leaving and returning home on the well-being of single adults and their parents in Taiwan(李俊豪) |
吳正中 經濟弱勢家庭學生學業表現之分析:以某私立大學為例(李俊豪) |
1-4-504 |
人社領域科研人員的職家平衡:以人社電子報收信者為例 |
主持人:陳美華 |
與談人:林昱瑄 開端:職家平衡焦點團體回顧
與談人:王維邦 進展:職家平衡網路調查概況
與談人:巫麗雪 上台:尋職軌跡類型與工作樣貌
與談人:郭貞蘭 前台:工時配置與高教人員之心理福祉
與談人:陳語婕 後台:學術工作者的第二三輪班
與談人:蔡瑞明 綜合評論 |
1-4-304 |
農村創新實踐經驗
主持人:陳馥瑋 |
陳馥瑋 「在地名物」的兩難:創生框架下的屏東可可產製群像(高瑜) |
高瑜 精品的可能?雲南保山咖啡的農村轉型(陳馥瑋) |
吳品賢 自「煮」的可能?農村學校的稻作教學與「食」踐(劉雯瑜) |
劉雯瑜 以USR培力淺山返鄉青年之途徑初探(吳品賢) |
1-4-505 |
社會合作與社會設計
主持人:管中祥 |
陳約羽 從設計到社計:社會設計競賽中的實作(洪靖) |
凃峻清 從國家統合主義到校園空間資本化:戰後台灣學校合作社的變遷(萬尹亮)
曾于庭 打造烏托邦:勞動合作社的共好與衝突(陳柏謙)
徐婕、藍佩嘉 「新二代」的主流媒體再現:論述框架與內部差異(管中祥) |
1-4-305 |
台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成果發表 場次三:科技、社會參與及青年發展
主持人:陳易甫
田畠真弓(Mayumi Tabata) 、徐儀紋 股票App與理財公民運動在世代正義所扮演的角色:以臺灣與日本的年輕小資族為例(陳宇翔)
陳宇翔、陳易甫 台灣青年股票投資(田畠真弓)
張毓芬、徐詠翔、梁聖宇 科技民粹與民主場域之間的數位象徵暴力:PTT「文組誤國」貼文的分析(王啟仲)
戴翠莪、葉欣怡 新冠疫情與青年就業之行為(陳易甫) |
1-4-306 |
教育制度
主持人:陳婉琪 |
林文蘭 超越升學主義?高教特殊選才的篩選機制和爭議分析(陳婉琪) |
張明宜、許水如、黃義翔 國中導師與同儕對於大學STEM科系選讀之影響(張宜君) |
張宜君 不一樣的人生道路?STEM教育之職涯發展軌跡(張明宜) |
張婷婷、吳映亭、謝芳宜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and the University Admissions Reform: A Case Study of the Students at 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at Ming Chuang University Taiwan(劉育忠) |
11月12日(星期六) 林生祥演唱18:00-18:30(大禮堂) |
|
11月12日(星期六) 晚宴(發表人/評論人/會員限定)18:40(大禮堂外廣場) |
|
-------------------------------------------------------------------------------- |
11月13日(星期日) 報到:08:30-09:00 |
|
11月13日(星期日) 時段一:09:00-10:40 |
2-1-國廳 |
知南行異.學檔+1:高中論壇(Ⅱ) |
講題:大學X高中:人社教育的雙邊教師共談 |
主持人:王維邦 |
與談人:林國明 綜論108課綱與學習歷程檔案
與談人:鍾文宏 新課綱裡高中生多元選修課程之樣態與學生選擇
與談人:楊子霈 108課綱後在高中設立人社班的困境
與談人:許甘霖 舊地圖上探索新道路:社會學的素養、能力與職涯
與談人:范綱華 社會調查能力與職涯發展 |
2-1-305A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中國效應研究主題研究小組
香港公民抵抗在國安法之後的質變 |
主持人:陳健民
評論人:陳健民、孔誥烽Ho-Fung Hung |
何明修 金錢的社會運動意義:香港民主運動中的貨幣動員 |
鄭祖邦 消失或隱匿的抗爭?在國安法下香港在地抵抗的觀察 |
呂青湖 We-Connect: Transnational Resistance of Hong Kong Educators to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
吳介民 The Hong Kong-Taiwan Nexus in the Shadow of China |
2-1-第四 |
新書論壇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
作者/主講人:鄭力軒
與談人:林宗弘 |
2-1-303 |
社會科學與淨零轉型:跨領域對談
主持人:陳婉琪
與談人:劉仲恩、邱花妹、蔡依倫、蔡宗秀、劉清耿 |
2-1-503 |
當教育在南澳相遇:原鄉教育、移地學習與在地合作
主持人:黃書緯 |
哈寶兒‧瓦它 Habaw‧Watah 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建構與課程實踐- 以高中原住民族專班文化課為例(李馨慈) |
陳懷萱 當課程作為關係人口的培養皿:移地學習實踐與場域創生(黃書緯) |
黃書緯 親愛的,我把東澳文化裝進飛魚食材箱裡了!(許俊才) |
2-1-304 |
族群、照護與醫療
主持人:吳嘉苓
李俊豪 原民青少年之涵化態度:社會互動與族群經驗影響效果的拉鋸(詹傑勝)
陳嘉新 醫源社會性的概念化 :以手汗症術受害者為例Conceptualizing Iatrosociality: A Case Study of Palmar Hyperhidrosis Surgery Victims(吳嘉苓)
周月清、陳伯偉 「在機構老化」:敘事老年男性與女性智障者的生命故事(Ageing in the institution with children:Narrating life stories of older men and women with an intellectual disability)(潘佩君) |
2-1-305 |
工作收入與職涯養成
主持人:張恒豪 |
于政民 白色巨塔中的那抹彩虹:醫師的養成過程如何再製性少數的性別不平等(曾柏嘉) |
吳毓章 跨領域學習與初職收入之關聯分析:IPTW 之分析觀點(陳建州) |
張藝薫 科系工作連結與個人適配對薪資的影響:使用人力運用調查 2013-2020(李韶芬) |
游家權 「面子功夫」:障礙街賣者的調適策略與印象管理(張恒豪) |
2-1-306 |
技術 (物)的社會性:哲學探索 場次二
主持人:余貞誼 |
吳裕勝 從J. Meyrowitz媒介情境論探究線上教學師生樣態(劉育成) |
甘偵蓉 Moral Decisions from Data-driven to AI-driven(吳裕勝) |
洪菁勵 真實、超真實與虛構:對技術作用的三種詮釋探討(洪靖) |
11月13日(星期日) 休息:10:40-10:50 |
|
11月13日(星期日) 時段二:10:50-12:30 |
2-2-國廳 |
原專班古源穗文化藝術團/大會主題演講Ⅱ |
主講人:熊瑞梅 |
社會學與社會實踐:從東海到政大的經驗 |
2-2-305A |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台灣政治經濟學主題研究小組
台灣作為一個受挑戰主權國家的前因、後果與機制 (此場次為中文發表) |
Taiwan’s contested sovereignty: historical origins, mechanisms and consequences |
主持人:謝國雄
評論人:孔誥烽Ho-Fung Hung |
謝易宏 Taiwan as a Contested Sovereign State: Exploring its Endogenous Orig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State Building 台灣作為「受挑戰主權國家」的內生根源:一個「民族國家建構」的視角 |
王甫昌 Contested Sovereignty, Ethnic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Postwar Taiwan 主權受挑戰國家下戰後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族群關係 |
吳介民 The War over Identities: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Taiwan Independence? 認同的戰爭:中國因素如何促成台獨的意義的變化 |
謝斐宇 Geopolitics,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and Taiwan’s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1970s 地緣政治、發展型國家與1970年代台灣重工業的發展 |
2-2-303 |
植物、動物與社會
主持人:洪廣冀
張育銓 走一趟除魅之旅:荖葉教我的事(王志弘)
陳品潔、王志弘 清真食物的劃界與協商:印尼穆斯林在台北的飲食網絡(趙恩潔)
王志弘、劉睿 動物性的差異問題化:三重區公園的松鼠、浪貓與鳥類(黃郁茜)
高郁婷、王志弘 國族化自然:戰後臺灣植樹節的展演政治 Nationalized Nature: The Performance Politics of Arbor Day in Post-war Taiwan(洪廣冀) |
2-2-503 |
當代照顧議題 |
主持人:吳嘉苓 |
黃建華 「刺激」兒童:大腦神經的兒童想像、商品化與照顧界線的模糊(石易平) |
蔡承翰 亞斯還是自閉?:疾病分類變遷下疾病治理的改變,及相關行動者之間的競爭與結盟(吳嘉苓) |
李盈學 「做」爸爸:初探當代臺灣父職與照顧之關係(石易平) |
尤一珉 「關懷」獨居老人?:服務提供與接受服務的二元視角(吳嘉苓) |
2-2-504 |
性別與工作
主持人:林宗弘 |
何思瑩 代間互動脈絡中的夫妻家事工作:探討父母居住距離、代間交換和夫妻家務從事量之間的關聯(陳建州) |
林佩萱、許碧純 雙薪家庭男女通勤時間與性別角色關係:兼論居住成本的影響(余貞誼) |
張榮富、周香汝、賴苑如、張景婷 所得與年齡對台灣女性擇偶機會影響的模擬估算(蘇慶軒) |
彭昉 打工、創業、混社會:中國非正式服務業城鄉移工的流動路徑、內部分層與價值建構(林宗弘) |
2-2-304 |
社會、文化與理論
主持人:劉育成
葉福炎 南方的聲音:馬來西亞文學表演動地吟的文學社會學考察(林秀蓉)
李芊 The Immersive and the Outside: Visitor Photography and the Art Experience in Taiwan(賴嘉玲)
張義東 數位社會中的公共領域(劉育成)
張家銘 身份認同與情慾自主:從布希亞的誘惑論看性工作(張義東) |
2-2-505 |
技術創新與社會後果
主持人:蔡依倫
陳哲森 配送政治中矛盾的勞動利益修補困局:紀實及反思Uber Eats外送員群體的排難策略及爭議性實作內容(李柏毅)
彭湘珊 船沉了就得撈嗎?回溯戰後臺灣打撈沉船的濫觴(王御風)
曹亦佳 阮ê厝,阮ê故事:黃春香的南鐵抗爭實踐(陳政亮) |
11月13日(星期日) 午餐:12:30-14:00 |
|
11月13日(星期日) 時段三:14:00-15:40 |
2-3-國廳 |
【社會學與社會 學會論壇】 社會學要如何對社會更有用 |
主持人:林國明 |
與談人:陳婉琪、陳宗豪、林倖妃、嚴婉玲
本論壇邀請來自不同部門的專業(產業界、公部門、媒體、NPO),從各自的需求出發,與社會學學術社群對話,共同討論:該部門的知識需求與人才需求是什麼?社會學如何對不同領域更有幫助?社會學系所如何強化教學與課程規劃?社會學研究者還有哪些尚未開發的產學合作空間? |
2-3-305A |
社會團結經濟 場次一 |
主持人:許甘霖 |
萬尹亮 東亞另類食物網絡的交流與消費道德(何撒娜) |
黃富娟 二十一世紀拉丁美洲社會與團結經濟的復興:發展趨勢與類型探討(許甘霖) |
余炘倫 嵌入地方時間秩序:以臺中市舊城區跨文化社區餐桌行動為例(葉維俐) |
2-3-第三 |
歷史取向的經濟社會學
主持人:鄭力軒 |
彭思錦 消失的農地?1960年代農工爭地議題的制度論分析(林宗弘) |
林宗弘、林依陵 交通系統的政治轉軌:地緣政治、威權派系與臺灣戰後的鐵公路發展,1950-1988(鄭力軒) |
黃俊豪、林宗弘 發展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臺灣汽車與機車產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研究,1960-2000(彭思錦) |
李宗榮、田悅承 探索日治時期台灣軍需工業化的影響機制:以1931年至1943年台灣株式會社的資料分析為例(鄭力軒) |
2-3-第四 |
環境社會學 場次一:淨零與能源轉型的挑戰 |
主持人:劉仲恩 |
郭雅婷、周桂田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low-carbon innovation responding to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劉仲恩) |
許鈺昕、杜文苓、林俐君 初探核能三廠除役社會影響評估方法建構之理論與實務(張弘潔) |
劉清耿 前人種樹後人造車:台灣電動巴士產業創新的技術基礎(鄭志鵬) |
2-3-303 |
當代臺灣農村社會調查的應用:回應古典與新興議題
主持人:郭蕙如 |
郭蕙如 驗證Goldschmidt Thesis的可能?臺灣農業結構與農村生活福祉的關聯 |
鍾怡婷、謝國雄 反思農業、農民與農地的意義:農村社會創新個案中的另類經濟主體 |
邵恪玄、陳玉華 遷移類型、行業類別與鄉村居民主觀幸福感之關聯 |
陳芊妤、郭蕙如 臺灣農村如何永續?「永續」存量的指標建構與結構特徵 |
2-3-503 |
大學地方學的課程與教學 |
主持人:李錦旭 |
詹盛如、黃士銘、李雅慧 融入在地知識到高等教育課程:一個社會責任觀點(楊洲松) |
張力亞 大學通識課程與地方學的相遇(楊洲松) |
楊智穎 在課室教學中舞動地方學:社會行動取向(管中祥) |
古淑薰 農村搖滾×大地共創—USR課程設計與地方知識的實踐(管中祥) |
2-3-504 |
教育、社會化與不平等
主持人:林育諄
黃敏雄、顏詩耕 國際視角解析台灣中學生數學表現的跨年趨勢(葉高華)
古蔚明 Vladimir Stolojan-filipesco Political and mnemonic socialization of high-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from central Taiwan(王甫昌) |
2-3-505 |
國族、移民與性別
主持人:余貞誼
戴瑜慧 少年娘則國娘?強國論述下被閹割的陰柔男性氣質與早夭的偶像養成節目產業(余貞誼)
陳佩甄 「女性主義」的多重宇宙:台韓當代女性主義論爭的冷戰系譜(李淑君)
陳建州 以東南亞國家女性婚姻移民的職業流動驗證移民融合假說(夏曉鵑) |
2-3-304 |
跨國流動中的新生與能動性
主持人:藍佩嘉
黃宗儀、黃佳媛 「你怎麼嫁到比大陸還大陸的地方?」性別的地緣政治與臺港跨境婚姻(陳玉華)
陳玉華、林宜萱 數位能力與居住地區對新住民就業類型之影響(藍佩嘉)
藍佩嘉 誰是「新二代」?中國配偶子女的認同協商策略 Who is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Children of Cross-border Marriages in Taiwan(曾嬿芬)
曾嬿芬 白領客工?台灣技術移民中階化的原因與後果(黃宗儀) |
2-3-305 |
性別與性少數
主持人:古明君 |
余姿瑩 女性烏托邦?初探高中女校監管同志身份的同儕「支持」力量(古明君) |
劉子涵 檢/繭疫時代的性別邊界「跨」越: COVID-19中MTF的認同與身體經驗為例(李韶芬) |
鄭宇廉 貧窮男同志的性、金錢與親密關係(蔣琬斯) |
朱濟廷 劃域:男同志按摩師的性/別、身體、與情慾展演(蔣琬斯) |
2-3-306 |
教育與照護
主持人:王儷靜 |
楊儒晟、劉正 跨域合縱:補習班的經營策略與運作(陳宇翔) |
陳斐卿 片讀、猜讀與誤讀:從讀書會提問看108課綱教師增能的挑戰 Lost in Interpretation: Challenges of Teacher Learning in a Teachers' Study Group(楊巧玲) |
鍾瑋芸 停課不停學下的斜槓親職(石易平) |
陳憶芬 運用任務導向學習法引導學生社區課程與實踐之行動研究(王儷靜) |
11月13日(星期日) 茶敘:15:40-16:00 |
|
11月13日(星期日) 時段四:16:00-17:40 |
2-4-305A |
社會團結經濟 場次二
主持人:萬尹亮
許甘霖 團結經濟組織與「使命偏離 vs. 可持續性」兩難:一個亞里士多德–波蘭尼家政學取徑的嘗試(黃富娟)
何撒娜 韓國濟州島海女的女性集體生產組織與社區韌性初探(余炘倫)
葉維俐 以社區韌性觀點探究舊左營疫情下之因應對策-數位科技應用於團結經濟案例分析(萬尹亮) |
2-4-第三 |
市場的社會形構
主持人:鄭力軒
林凱衡 從建教合作到產學攜手:台灣中部機械業技能形成制度的升級轉型(1990-2022)(鄭力軒)
陳宇翔 企業授信: 一門計算?一門藝術?(鄭力軒)
鄭力軒 價值與評價:臺灣股價的社會形構(陳宇翔) |
2-4-第四 |
環境社會學 場次二:能源轉型的社會動能 |
主持人:邱花妹 |
張弘潔 We want kids, not nukes”: the presentation of children and intergenerational |
relationships in anti-nuclear movements in Taiwan, 1987-2019(彭保羅) |
丁允中、林宗弘 女權帶路的永續能源轉型:性別平等對生態現代化與能源民主的作用(卞中佩) |
卞中佩、林木興、佘健源、周桂田 Local Energy Transition Practice’s Political Impacts: Evidence from Taiwanese Nuclear Referendums in 2018 and 2021(丁允中) |
2-4-303 |
彈性化勞動與工會組織策略 |
主持人:陳政亮 |
李柏毅 Job Quality in the Platform-based Food-delivery Sector in Taiwan(馬財專) |
邱羽凡 數位平台勞動與勞工身分重構之反思與突破(馬財專) |
邱邰品、鄭斐文 「拿塊抹布去賺吃」?女性居家清潔工的性別、階級與勞動身體(古明君) |
邱毓斌 非典型僱用勞動者的工會組織策略(陳政亮) |
2-4-304 |
家庭與經濟不平等
主持人:陳昭榮 |
林士豪 再探社會階層與重分配政策支持關聯(張宜君) |
賴定佾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Digital Repression資源分配不均與數位壓制(彭思錦) |
黃芳誼、Chung-Yang Yeh Does public pension crowd out private transfer in East Asia?(陳昭榮) |
2-4-505 |
國族與集體認同
主持人:鄭祖邦 |
謝斯喆 「雙相」的政治抑鬱:政治與醫療的擺盪,道德與健康的兩難(戴瑜慧) |
小松俊 台字的再現:當代台灣民族主義與殖民日本(汪宏倫) |
周洳萱 在「中國」與「臺灣」間選擇:馬來西亞留華生與留臺生的比較(鄭祖邦)
柯妧青 姊妹情誼的願景與限制:非營利組織執行新住民 /移工影像培力行動的反思(夏曉鵑) |
2-4-305 |
文化與國族
主持人:姚人多
黃俊銘 冷戰廣播與「軟實力」的社會學分析:以央廣為例(何東洪)
謝孟廷 臺灣運動民族主義的發展:以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相關報導及社群媒體評論為例(姚人多)
陳瑞樺 「移建民族國家」的文化思潮:1970-1990年代臺灣的文化運動軌跡(李承機) |
2-4-306 |
新書論壇 |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Manet: une révolution symbolique) |
作者:Pierre Bourdieu |
譯注者/主講人:陳宗文 |
參與學生:游舒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