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9(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9(日)上午場次
2-2-202 經濟社會學
2023-11-12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主持人/ Chair:陳宇翔
評論人/ Discussant:蔡侑霖

發表人/ Presenter:王秀儀(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題目/ Title:
非正式經濟與政治轉型
戰後台灣街頭攤販發展史1951-2019

摘要/ Abstract:
  後進國家的街頭攤販,是發展研究中最大宗的非正式經濟活動。國內研究,主要是以戴伯芬為主的制度論,從「結構」影響「行動」,「由上而下」來形塑其歷史樣貌。
 
  本文採用創新數位方法—以語料庫為主的數位新聞文本分析(a corpus-based text analysis in digital news)—以「由下而上」「行動」改變「結構」角度,檢視攤販制度與政治轉型互動的長期變遷,進一步打造戰後台灣街頭攤販發展史。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聯合知識庫」資料庫,以關鍵字“攤販”,過濾出民國四十年至一百零八年(1951-2019)近七十年,一共四萬兩千六百三十七筆全文數位新聞。藉由Python 語法,整合所有攤販新聞為單一語料庫(corpus),將其視為一個「整體」,沿著時間序以MAXQDA質性與混合方法軟體分析,並以「政治轉型」作為分野,區分出街頭攤販五個發展時期,企圖與既有研究進行修正與對話。研究發現,街頭攤販是台灣民主化的日常機制。
 
關鍵字:發展、非正式經濟、政治轉型、攤販制度、街頭攤販

 

 
發表人/ Presenter
張芸嘉(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研究所 研究生)
黃兆年(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
題目/Title:中國因素反作用力的政治經濟分析:以澳洲、紐西蘭為例

摘要/Abstract:
  中國政府長年以經濟依賴為槓桿在各國施展作用力,但經濟依賴具有兩面性,也是促成各國反作用力的關鍵。本文認為一國政府對中國因素的反制作為—包括立法、政策、發言—取決於該國對中經濟依賴狀況,需評估對中經濟依賴程度、對中經濟依賴性質兩項指標。經濟依賴須經過中間機制連動政府反應,即從依賴關係獲益的「在地協力者」與擔憂過度依賴的「在地抵抗者」兩者角力,當後者影響力取得優勢,就能促使政府反制。據此,本文提出兩項假設:若一國對中經濟依賴程度愈高,愈容易產生反制政策;對中經濟依賴性質若為「雙向互賴」,將比「單向依賴」的國家產生更強韌的反制政策。
 
  本文以澳洲、紐西蘭為例,首先進行縱時性個案研究,觀察兩國2012~2021年對中依賴程度變化與政府反制的連動關係,再以比較個案研究,論證經濟依賴性質與政府反制差異的關聯。研究發現澳、紐對中皆呈現高度經濟依賴並出現政府反制作為,但澳洲更具跨國經濟優勢,對中屬於「雙向互賴」,因此產生更強韌的政策回應。
 
  本文希望與現有中國效應理論對話,過去研究主要以經濟依賴解釋作用力,此研究揭示了經濟依賴促成反作用力的可能性,也盼提供執政者建議,若能避免過度依賴中國,提升跨國經濟優勢,將更有韌性反制中國因素作用力。
 
關鍵字:中國因素、反作用力、經濟依賴、澳洲、紐西蘭

 


發表人/ Presenter
陳祈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顏詩耕(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助理教授)
王舒芸(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副教授)
題目/Title:階級理性?地方依附?當今農鄉村居民的去留意願與邏輯──兼論地方創生政策

摘要/Abstract:
  台灣面臨鄉村人口過少的危機,政府官僚與社會輿論倡言地方創生鼓勵青年遷居鄉村;本文則認為重要策略也包含減少社會移出,故透過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探討當前農村居民的遷徙意願,亦爬梳國外對於農村留、返與新居者討論,建立理論觀點。階級理性認為空間流動攸關階級,優勢者有遷徙期待,也有能力透過資源在當地過上「理想生活」,包含教育孩子;弱勢階級則看重家人、社區與自然文化環境、養賴家族資源維持生活福祉,卻往往感到被困住,矛盾的擔心孩子未來成就。地方依附認為個人與居住地在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很重要,人既理性卻也嚮往「家/鄉」,這往往協商並進一步平衡鄉村的負面特質,且得以在時間中培養。研究結果指出鄉村總體居民的離開意願與教育成就呈正相關;但次等弱勢家庭與中間家庭的離去意願,隨生養育孩童攀升,這如此機制在遷居者(返鄉者與移居者)內部最為強烈。居民的確透過依附感留下;認識更多鄰居、參與社區活動萌生的社會依附既對所有居民都有解釋力,但對遷居者尤為重要;對自然特徵的純粹辨識,或是自然與文化二者兼具,也有效力。地方創生策略應考量鄉村家長的階級特性、建立青年遷居者的社會網絡,亦維護既有的自然生態環境。
 
關鍵詞:遷徙、階級、地方依附、生命歷程、地方創生
Keywords: Migration, Class, Place Attachment, Life Course,Regional 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