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上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上午場次
1-2-107 學習歷程檔案與社會不平等
2023-10-31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場次簡介/ Description: 

  108課綱上路後,大學申請入學的書審資料由「學習歷程檔案」取代過往的備審資料。過去,大學校系往往從備審資料的「多元表現」項目(如參加社團、營隊、競賽和能力檢定),來評估申請者是否具備該學系所重視的能力和特質。批評者常指出多元表現呈現了城鄉和家庭背景的差異,造成社會不平等。學習歷程檔案增加過去備審資料所沒有的「課程學習成果」這個項目,希望藉此展現學生在學科知識以外的核心素養能力,並試圖降低受到家庭背景所影響的「多元表現」在申請入學審查的重要性。
 
  但是,社會上出現一股聲音,認為都會區、明星高中和家庭背景具有優勢的學生,會比較積極地做課程學習成果,因此,新增「課程學習成果」這個項目的學習歷程檔案,將使升學競爭擴大社會不平等。但現實真是如此嗎?
 
  「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作伙學)在111年於全台70所高中對2600位高三學生和1000多位老師進行代表性問卷調查,藉此掌握高中端在因應學習歷程檔案的實作狀況。我們將這份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後,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實作狀況對降低或擴大社會不平等的意涵。本論壇將討論這方面初步的研究成果。
 
  本論壇的報告和討論由四組相互關連的問題組成:分作四個部分:

  1. 不同居住地區、家庭背景和就讀不同類型的學校的學生,在課程學習成果的表現是否有差異?我們發現,學生的居住地區和家庭背景,對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積極程度沒有顯著影響。私立高中和公立社區高中的學生,比明星高中的學生更積極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我們也發現,對學生是否積極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最關鍵的因素,是學校老師是否透過課程設計和提供指引來協助學生。
  2. 學校類型,學生居住地區,以及家庭背景,對於過去的申請入學制度就有的「多元表現」和「學測成績」,以及對新增的「課程學習成果」的表現,其影響的顯著性是否有所不同?我們的研究發現,學生居住地區以及家庭背景,並不影響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積極程度,但對學測成績和多元表現卻有顯著影響。
  3. 如果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那麼誰從其中學到較多的素養?我們的分析顯示,新興/傳統市鎮、父母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和勞工階級,以及就讀社區高中的學生,比都會區、父母教育程度是大專程度和中產階級及企業家,以及就讀明星高中的學生,學到更多素養。也就是說,弱勢背景的學生,自認從課程學習成果學到更多的素養。
  4. 如果,教師引導對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積極程度有顯著影響,那什麼因素會影響老師的引導?我們的研究發現,教師是否在校內和校內形成社群,是影響教師是否協助學生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關鍵因素。

 
  總之,我們在這個論壇的所分享的初步的研究成果顯示,沒有證據可以顯示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會擴大社會不平等,反而有可能降低大學入學競爭的社會不平等,因為,相較於舊制就採行的學測成績和多元表現,新增的「課程學習成果」的表現,比較不受到城鄉和家庭背景的差異所影響,而弱勢背景的學生,自認從課程學習成果學到更多的素養。而學生是否積極投入去做課程學習成果,受到學校老師的影響。如果政府能夠進一步鼓勵教師形成社群,將能促進教師更加積極協助學生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從中培養素養能力。
 
  我們歡迎相關議題的人,一起和我們來討論這些初步的研究發現,對探討教育制度與社會不平等的意涵。

 
主持人/ Chair: 陳志柔(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所長)
與談人/Panelist:
林國明(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郭貞蘭(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張宜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