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下午場次
1-3-107 搜尋社區行動主義的能量:南方的實踐經驗
2023-11-06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場次簡介/ Description: 

  活躍的公民社會包含了兩個互為交織的部分:積極公民以及活躍的社區行動主義(community activism)。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多位師生,過去數年投入在教育部USR實踐計畫《搖滾社會力:在地關懷為導向的社企與公益實踐培力》以及國科會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他鄉/故鄉:原民遷村的文化培力、創新與再生產》,本場次之論文皆與這兩大計劃所支持的社會實踐與研究行動有關,共同的研究關懷在於理解南方社區行動主義的多元面貌、歷史變遷與特殊性,期能對於未來的社區運動或者部落復振行動有所助益。
 

主持人/ Chair:洪意凌

發表人/ Presenter
夏傳位(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陳喬妤(屏東大學社發系碩士生)
題目/ Title:生活在他鄉:長治百合永久屋園區的離散與凝聚

摘要/Abstract:
  本文探討屏東縣長治百合永久屋園區X部落文化健康站的社造實踐、其所採取的特殊形式及其實踐意涵。X部落在莫拉克風災中全毀,全體遷村至長治百合園區,原部落毀損的嚴重程度事實上斷絕了所有返鄉的可能性。而該部落總人口僅不及一半居住於園區內,其餘半數以上皆散居各地。在斷絕返鄉路、同時又不能同地聚居的情況下,照理說X部落的集體認同和內在凝聚都將岌岌可危。但事實卻正好相反,X部落展現了極其強烈的原鄉認同情感,透過各種社造實踐創造出宛如往昔山上時光的文化體驗場景,又透過強韌而擴展各地的家族親屬網絡以維持全部落凝聚。某種程度上,X部落展現了經典「離散」團體的特徵:一方面斷絕返鄉之路卻對原鄉有強烈情感依附;另一方面不得不以園區為「家」卻表現出抗拒與疏離。種種矛盾與曖昧體現在實踐層面的特色,集中展現在X部落的社造發動主力—文化健康站的各種活動設計之上。兩位作者均屬屏東大學人社計畫《他鄉/故鄉:原民遷村的文化培力、創新與再生產》研究團隊,對於因為莫拉克風災遭到強制遷村的部落有一定的認識。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將從文化健康站的行動方案切入,既呈現歷史—結構力量之偶聚(conjuncture)對於實踐條件和性格的限制與捏塑,亦將探討實踐的未來意義與後果。
 
關鍵字:莫拉克風災、永久屋園區、離散、遷移、地方認同



發表人/ Presenter:吳品賢(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題目/Title:食農在地化?美濃校園供餐網絡中的行動與反思

摘要/Abstract:
  本文探討美濃地方學校在「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實施前後的食農實踐,包括農務實作、飲食教育、午餐供應等面向,就其中所傳遞的食物與農的價值,嘗試補充另類食農網絡的鄉村觀點。從2022年7月起,高雄市教育局配合中央政策,在地方認真推進「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促成美濃學校午餐供應體系的整併,及體系內相關人員的變動,同時,也對地方學校在農事體驗教育的操作形式帶來影響。這一系列的轉變,凸顯了校園中的食農實踐,既是教學過程亦是經濟過程,而其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係,既不同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體系下的疏離,卻也不盡相同於現有的多數社群支持型農業論述中提及的提攜關係。這些網絡變化的掌握與觀察,來自於作者過去數年對於屏大之教育部USR《搖滾社會力》計畫之參與。本文將透過參與式行動研究法,投入當地校園自煮廚房倡議行動,以深入檢視農村中的食農行動網絡,以及美濃的社區組織行動者在另類食農倡議過程面臨的難題。
 
關鍵字:社群支持型農業(CSA);地產地消;在地食物;鄉村性



發表人/ Presenter:邱毓斌(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題目/Title:「拿麼厲害」之後:原民部落文化復振行動者的返鄉之路

摘要/Abstract:
  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傳承與復振,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部落青年世代的「承先啟後」。然而,這些青年行動者通常是經歷了一個「外出-返鄉」的歷程:許多部落仍然有貼紅榜的傳統,慶賀誰家小孩考上高中、大學的同時,其實是建立了一個青年外流的輸送帶。這些青年世代,特別是帶著文化復振念頭返鄉者,如何帶著使命(mission)成功返鄉,穩定地找到工作位置,將是族群社區發展與文化延續的重要關鍵。然而,作者在參與屏大USR計畫與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過程中發現,這些返鄉歷程並非如當初「拿麼厲害」紅榜送離鄉時同樣的理所當然。本研究將聚焦於屏東境內幾個部落的積極文化行動者的個人返鄉歷程,探尋其返鄉之路所面對的複雜的社會機制,包含探究其族群認同的形成、返回部落的路徑與困難,以及定根(或無法定根)於現有工作的策略。最後,本研究亦試圖指出何種部落特性與國家政策支持會有助於這類使命型返鄉工作。
 
關鍵字:原住民就業、文化復振;地方認同;社區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