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下午場次
1-3-202 性別(一)
2023-11-05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主持人/ Chair:趙彥寧
評論人/ Discussant:余貞誼

發表人/ Presenter:楊又欣 (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
題目/ Title:重探閾限(liminality):旅遊中踰越性行為的「社會—空間過程」反思

摘要/ Abstract:
  本文探討觀光客在旅遊中頻繁參與踰矩性行為的社會現象。過往研究廣泛卻片面地應用閾限理論(the liminal theory)來解釋此現象,並採用線性的觀點將踰矩性行為化約為閾限空間的產物。本文提出「社會—空間過程」(socio-spatial process)的概念來反思旅遊塑造閾限的機制,探索觀光中踰矩性行為的社會學意義,並重新檢視旅遊與日常生活間的關係。透過陪同65位台灣男同志旅遊泰國曼谷的移動民族誌,以及針對其中42位所進行的深度訪談,本文發現,不同時空背景下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與空間行為作為節點,連接同時也激活了個體的類閾限狀態(liminoid state)和空間的閾限(liminality),形成一個環狀迴圈,進而引發觀光客常態性的性踰越。本研究也將閾限祛魅化,挑戰傳統上將其視為難以言説之實存情境的看法,揭露它僅是一種合理化踰矩性行為的集體展演和社會論述,讓觀光客在宣洩禁忌情慾時仍能維持個人道德門面,同時也鞏固日常社會的道德規範。最後,研究也發現觀光客是有意識地進行性踰越,並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展示特定身份認同以發展特定社會關係的社會資本,凸顯旅遊乃是日常生活的延伸而非對立。
 
Keywords: 閾限空間、性道德、性別、同志、旅遊/日常

 


發表人/ Presenter余貞誼(高醫大性別所)
題目/Title:Gender in AI:從缺無到再現談數據中的性別秩序

摘要/Abstract:
  AI產業中的性別比例一直是國際調查的重要標的,但細探台灣的開放資料庫,卻發現其中缺乏以產業類型來統計的性別從業者比例,因而難以迅速探看台灣AI產業中的性別比例變化。再者,當我們皆同意數據是發展AI技術的基石時,探看台灣在開放資料庫的累積,即使性別主流化政策的推行已使得各部會成立性別統計專區,但這些性別統計的資料中卻含藏著許多刻板的性別預設與再現。上述無論是資料的缺無、或是資料中含藏不當性別預設的問題,都會影響我們建制AI應用的結果,一如Jon Kleinberg等人(2019)所主張的,訓練資訊庫的偏見會被用以生成演算法的偏見。
 
  本研究以台灣政府開放資料平臺為基礎,從資料端的呈現內容、分類方式與再現中蘊含的性別預設,來討論其所含藏的性別秩序;同時分析當這樣的性別秩序存在於開放資料平臺時,將會如何影響我們以此建構出的AI應用可能性。研究目的在於理解開放資料平臺目前含有的性別預設與偏見樣態,才能在以開放資料作為訓練資料庫的AI系統建置中,避免源自於資料端的偏見與社會性排除。
 
關鍵詞:AI、數據、性別、開放資料、偏見

投稿論文源自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名稱為「人工智慧的性別想像:從解開黑箱到性別解放」,計畫編號為MOST 111-2410-H-037 -018 -MY2。

 

發表人/ Presenter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題目/Title:如何以異性戀常規行事:一個晚近社會主義中國「小地方」的親密倫理研究

摘要/Abstract:
  本文將環繞「結婚」這個人類社會至為重要的親密關係締結方式,以陳析親密關係倫理實作、社會場域、情感操演和異性戀常規性等概念、及其在晚近社會主義中國在地社會中的運作方式,並希冀藉此理解改革開放後的巨大社會變遷,如何持續性地與個人及其所屬的親密關係網絡交織互構。不少論者視新自由主義為中國當代親密關係的詮釋框架,本文則提出「晚近社會主義」(late socialism)的概念,以試圖彰顯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社會」與「個人」之間具有高度時間延續性的緊密關係,以及就社會治理與情感認同等層面而言,晚近社會主義或許較諸新自由主義更富有彈性。此外,當代中國倫理相關之民族誌研究場址主要在一、二線高度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大城市、少數為閻雲翔代表的偏遠農村,然至今尚無針對經濟活動與社會關係締結模式恐怕頗有不同之四、五線小縣城的田野調查。本文的田野場址為江蘇省長江南側某四線縣城「永安」,研究時間自2017年七月至今。
 
關鍵字:中國四線城市、結婚、異性戀常規性、晚近社會主義、社會治理
 
本文為2019-2023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部分成果,案名:〈文明是怎麼建成的:習近平時代城市倫理的民族誌研究〉,計畫編號:MOST 108-2410-H-029 -046 -MY3。



發表人/ Presenter
王心貝(中正大學研究生)
翁康容(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
題目/Title:育嬰假申請時間長短與時間類型之影響因素分析:性別、養家者與職場考量

摘要/Abstract:
  本研究旨在了解性別與主要養家者何者對於育嬰假申請時間更具影響力,藉此探討性別角色期待、養家者之比較利益以及職場相關因素對育嬰假申請時間的影響。育嬰假申請時間除以時間長短作為分析對象外,亦透過育嬰假政策所帶來的申請時間引導效果(六個月),來瞭解誰容易申請小於、等於與大於六個月。研究使用2020年的「育嬰留職停薪期滿復職關懷調查」,限定生育一胎者,共有2,244筆。結果顯示男性主要養家者申請時間最短,其次為女性主要養家者,並以女性非主要養家者最長。經比較,性別角色期待與養家者的影響力旗鼓相當。申請時間類型上,男性主要養家者最可能請六個月;女性主要養家者除與男性主要養家者相比時不容易請六個月,其餘比較皆最可能請小於六個月;男性非主要養家者與其他類型相較時,請小於六個月的可能性最低;女性非主要養家者除了與男性非主要養家者相比時不具顯著差異,其餘比較皆最不可能請小於六個月。經比較,其中的影響力養家者身份比性別角色更勝一籌。職場考量因素中,著重「組織要求」或「工作責任」之申請者,申請時間較短,且各時間類型申請機率高至低為小於、等於、大於六個月,如此結果顯示,人力配置與理想工作者倫理仍箝制著勞工育嬰假申請時間。
 
關鍵字:育嬰留職停薪、性別角色期待、經濟性比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