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9(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9(日)下午場次
2-4-206 親密關係
2023-11-06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主持人/ Chair:梁展章
評論人/ Discussant:巫麗雪

發表人/ Presenter
蔡炘霓(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學生)
吳金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范筑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學生)
曾郁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學生)
題目/ Title:暈船特徵研究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探討大眾對於暈船的定義為何,並探究受試者與暈船對象是透過線上遊戲或是交友軟體認識的關聯性,分析不同性別對於暈船象徵的定義是否存在差異,以及不同的暈船特徵是否存在認同差異。本研究採線上匿名問卷調查法與滾雪球抽樣法,將性別分為男性、女性與第三性,樣本共計346人。研究結果發現:一、交叉表的分析結果顯示越會因線上遊戲認識暈船對象的人也就越會因交友軟體認識暈船對象。可能的原因為線上遊戲及交友軟體皆屬於虛擬世界領域,他們能夠接受以線上遊戲方式認識暈船對象,也就越不排斥透過交友軟體認識暈船對象。二、獨立樣本t檢定的結果顯示,平均而言,女生比男生更相信星座或玄學方面的分析,且認同關注雙方的配對指數是暈船的特徵之一。可能是在雙方尚未進一步熟悉彼此的情況下,女生比男生更會透過星座或玄學方面的資訊搜集與分析,來解析雙方未來的可能性,也使得此一行為被認定為暈船特徵之一。三、成對樣本t檢定的結果顯示,平均而言,和期待每一次見面是暈船特徵相比,樣本更認同見到對方會心情愉悅是暈船的特徵。可能因為實際見面的情緒波動比期待見面大,所以後者的平均數才會高於前者。本研究限制為樣本的多元性不足,建議未來研究就可以補足此缺失。再者,網路虛擬世界已漸成為社交主流之一,網路交友相關研究應多著墨。
 
關鍵詞:暈船、虛擬世界、感情、網路交友



發表人/ Presenter蔡秉謀(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題目/Title:內在經驗的理性踰越:「暈船」的社會學意義

摘要/Abstract:
  「暈船」一詞起初是與性產業中「下海」的汪洋意象相關,指涉尋求性服務的顧客發生關係後的過度眷戀,是由內化的社會規範與劇烈的愛戀情愫交織的情感。隨著當代社會制度的自由化以及網路媒介的普遍化,暈船跨越了現代性以具體肉身為媒介的愛情環境,轉向心理化卻愈加可經驗於大眾生活。本文旨在詮釋和解釋,暈船主體自我規訓的理性秩序與反理性的愛戀情感如何相互箝制,孕生其獨特樣貌。
 
  表面觀之,暈船現象是主體被特定他者的片斷符號吸引後的單向陷溺。進一步說,正因網路時代戀愛市場的無限選擇使主體陷入過多自由的不確定性,行動的代價過高且對自身亦難有價值判斷的定論,使得個人寧可自身苦守於社群媒體暈船也不改變現況。再者,由於暈船情感被未知性籠罩且缺乏表達的正當性基礎,使關係共識和協商的客觀可能也被隔絕於心靈之外。於是,暈船的狀態僅能以接近幻覺(illusion)的方式來體驗,呈現為感情的無目的耗費。參照理論而言,紀登思(Anthony Giddens)、伊露斯(Eva Illouz)與韓炳哲三人分別提點愛情所置身的社會環境,是根基於理性社會的制度自由與消費市場的商品形式,進而一致宣稱主體的愛情想像力正在消亡。但若如此理解,暈船的現象也將被逐出於愛情域外。與理性化觀點對反,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好似預先刻劃了當代社會的暈船狀態作為內在經驗,深掘表面無用性下的神聖價值。在理論視域的交互辯證下,本文旨在超越非此即彼的愛情社會學立場,描述暈船介於理性和激情之間的弔詭性。本文意圖論證,暈船現象的當代意義不單純是逃離理性社會、投向神聖愛情:與其說它是異化社會的愛情匱乏病徵,毋寧說是奇異社會下的另類愛情實踐。
 
關鍵字:暈船、制度自由、內在經驗、現代性、神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