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9(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9(日)上午場次
2-2-205 公共
2023-11-12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主持人/ Chair:張志堯
評論人/ Discussant:林祐聖

發表人/ Presenter:Public Chicken Farming 陳品嘉
題目/ Title:孵化共域:都市公眾養雞的社群實作與空間政治
Incubating Commons: Community Practices and Spatial Politics of Urban

摘要/ Abstract:
  本文透過新竹陽明交大校園內的保溫雞舍,考察捲入保溫雞舍的公眾是如何通過養雞的日常實作,建構出兼容非人物種的都市共域,在都市公共空間從事畜養雞群的工作,其過程捲入了什麼樣的空間協商與調整?而這樣的過程又內蘊了什麼樣的張力。本文站在民族誌的立場,輔以參與觀察以及半/非結構的方式開展研究。本文發現,保溫雞舍從六燃遷至陽明交大校園,經歷與校園空間管理者協商,透過講述公眾養雞的意義,說服校方挪移公共空間來重建公眾養雞。而養雞志工團的日常例行化實作,不僅內化動物倫理的概念,與雞形成一定的共生關係,也藉由照顧行動與都市公眾產生互動,以此形構人與非人之間的「不止於人的共域」。本文主張,「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持續在差異、衝突與不均的過程中協商的總和。「不止於人的共域」與共生過程,乃是一場帶有倫理企圖的治理安排,基於人們理解非人物種的處境、意義與價值,希冀尋求照顧行動的細心呵護,以及道德層面的感同身受。共生的源頭,乃是人們承認「人類之外」的一切所引發的災害或反撲,體悟來自其他物種或自然環境的力量與影響,就此形成一段對於動物或環境倫理的探尋過程,擺脫僅是由人類試圖掌控與操弄的結果。
 
關鍵詞:都市自然、公共性、人與動物關係、動物倫理、新竹


發表人/ Presenter:施亦瑾
題目/Title:從衝突到共管?對高雄柴山自然公園的研究

摘要/Abstract:
  位處高雄市的柴山,官方稱作壽山,過去長期受到軍事管制,直至1980年代末期擴大開放區域後,市民始得以接觸柴山的自然環境,隨後在都市中產階級所發起的兩波柴山保育運動倡議下,終於使政府在2011年正式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柴山成為第一個被劃入國家公園體系的都會邊緣淺山地帶。本文透過資料分析、深度訪談等方法,梳理柴山自然保育從衝突朝向共管的演變,發現柴山的自然保育歷經前自然公園、市立自然公園、國家公園體制等時期,治理模式從政府全面控管,到納入環境團體與民間人士的參與的委員會,最後在成立國家自然公園後正式納入共管概念。而上述變化高度受到在地保育倡議的影響。聚焦分析保育運動在行動與論述的變化,本文嘗試指出,第一波柴山保育運動在台灣民主化跟本土化的浪潮下,除了強調親近並保護自然環境、也著重在論述在地歷史文化的重要性。隨著保育運動遭遇在地利害關係人(如居民)的挑戰以及共管典範的興起,在地居民共同參與的議題也逐漸受到柴山保育運動者的重視,從而促使共管的概念納入壽山自然公園的治理架構中。惟共管理念在納入治理架構後並未能落實,如何真正落實共管,是強調市民主義的柴山保育運動未竟的課題。
 
關鍵字:壽山、柴山、自然保育、政治生態學、共管

 


發表人/ Presenter:林彤
題目/Title: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競合:對綠島生態旅遊的研究

摘要/Abstract:
  綠島約從1980年代起逐漸從傳統農漁業轉向發展觀光,2000年代以降,隨著生態旅遊日益受到重視,台灣政府也制訂相關政策,試圖使綠島的觀光活動轉型為生態旅遊,以兼顧觀光需求、地方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然而,現行法規與政策無法有效應對伴隨觀光及經濟發展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垃圾、污水處理不當,以及海岸工程與海上遊憩活動破壞生物棲地。
 
  保育生態與利用自然資源,向來是環境議題中一組難解的矛盾關係,本文嘗試探究,綠島生態觀光及海洋保育的治理架構為何?在哪些層面納入利害關係人參與?而在地利害關係人如何理解、回應或參與既有的治理措施?又如何在日常實作中擴大或調和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本文在生態觀光及自然資源管理的文獻脈絡下探討綠島的發展,透過在潛店打工進入綠島生活、觀察記錄觀光活動,並對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談。我的研究發現,主要為觀光業者及漁民受到保育規管或限制,他們對既有保育措施的接受度不同,如何回應與實作保育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說保育與做保育之間也不時呈現矛盾與衝突。儘管政府欲推行更全面的生態觀光,也強調在地參與,但各級政府、利害關係人之間仍缺乏對話與合作,各自按照自己的認知行動,導致相關政策流於由上而下的管制措施。
 
關鍵字:綠島、生態保育、生態觀光、自然資源共管、利害關係人參與

 


發表人/ Presenter羅琪玟(清大社會所中國研究學程碩一)
題目/ Title:當代中國戶口不平等對網路維權參與之影響:以CGSS 2017為證

摘要/ Abstract:
  過往探究當代中國戶口不平等時,多因以持有農業戶口而從事非農工作之農民工為主要關注群體、而關注其中農業戶口與非農戶口間之斷裂。然而,當以戶口制度連結社會福利之方式欲控制人口流動時,存在另一型態之不平等卻較少受考察:流動。
 
  本研究透過「農業–非農」及「流動–本地」兩維度建構戶口身分4分類,嘗試捕捉過往研究中較少被考察之「本地農業」及「流動非農」戶口者,並探問:1.不同戶口身分者人口圖像是否存在差異?進而,借鏡社會運動理論建構分析架構,將此概念推展解釋2.戶口不平等是否及如何影響網路維權參與?
 
  以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7年數據為分析資料,透過交叉分析、二元邏輯斯迴歸初步分析結果發現:首先,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總體圖像確實存在明顯差異,無論農業或非農人口中,流動人口擁有政團身分及大學以上學歷比例皆較高。其次,流動或本地對於解釋網路維權參與與否重要,且流動者擁有較高參與網路維權之機率。解釋機制上,從權利意識看來:平均而言,認為戶口轉換愈困難者參與網路維權機率愈低,而認為本地者具優勢、應享有不受政府干預而享有遷徙自由者,網路維權參與機率較高。
 
關鍵詞:戶籍制度、農民工、外來人口、雙重二元結構、社會運動

 
摘要/ Abstract:
  過往探究當代中國戶口不平等時,多因以持有農業戶口而從事非農工作之農民工為主要關注群體、而關注其中農業戶口與非農戶口間之斷裂。然而,當以戶口制度連結社會福利之方式欲控制人口流動時,存在另一型態之不平等卻較少受考察:流動。
  本研究透過「農業–非農」及「流動–本地」兩維度建構戶口身分4分類,嘗試捕捉過往研究中較少被考察之「本地農業」及「流動非農」戶口者,並探問:1.不同戶口身分者人口圖像是否存在差異?進而,借鏡社會運動理論建構分析架構,將此概念推展解釋2.戶口不平等是否及如何影響網路維權參與?
  以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7年數據為分析資料,透過交叉分析、二元邏輯斯迴歸初步分析結果發現:首先,流動人口與本地人口總體圖像確實存在明顯差異,無論農業或非農人口中,流動人口擁有政團身分及大學以上學歷比例皆較高。其次,流動或本地對於解釋網路維權參與與否重要,且流動者擁有較高參與網路維權之機率。解釋機制上,從權利意識看來:平均而言,認為戶口轉換愈困難者參與網路維權機率愈低,而認為本地者具優勢、應享有不受政府干預而享有遷徙自由者,網路維權參與機率較高。

關鍵詞:戶籍制度、農民工、外來人口、雙重二元結構、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