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9(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9(日)上午場次
2-1-105 「國立臺北大學人社標竿計畫」期中成果發表(二):台灣家庭中的生育意願、母職建構、和家務分工:多元的觀點
2023-11-13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場次簡介/ Description: 

  台灣家庭日趨多元化,本場次探討當代台灣青年的生育意願變動、母職的建構與實踐、以及女同志同居關係中的家務分工。
 

主持人/ Chair:趙思怡

發表人/ Presenter:黃鈺祺(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題目/ Title:為母則難?再探母職的社會建構與實踐

摘要/ Abstract:
  「母愛是天性」的論述時有所聞,女性也被視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然而過去許多學者便曾指出,女性「必須」成為母親、「必須」為孩子全心奉獻等等形象是社會所建構。社會、文化乃至於政策產製了一整套所謂對孩子「好」的育兒守則與文化規範,更同時形塑女性在「做媽媽」時的視角。
 
  本研究透過認知社會學的取徑,重新檢視與探討這些社會建構的母職想像,同時探究母親獨特的視角並如何實作、甚至發揮其能動性。研究方法採取論述分析法,以衛生福利部所發放的具體文宣、批踢踢媽寶板討論文章為文本,檢視其中的指引或規範背後所隱含的母職期待;並且透過訪談,進一步分析在臺灣社會脈絡之下,作為母親的思考視角和帶來的影響。
 
  研究結果重新勾勒出社會中對於「做媽媽」的深刻期待,與觀察和訪談到的實際母職做法相互對應,強調現代母職所具備的能動性,也彰顯這些社會期待的諸多預設所帶來的壓力或侷限。同時,本研究亦期待藉由刻劃出不同分類的母職實作分類,提醒讀者現代「做媽媽」模式的多元性,是如同光譜、擁有彈性的存在;並且藉由詮釋母親們不同的認知框架與劃界方式,探討女性同時作為母親,面對其多元角色經營的策略。
 
關鍵字:視角、密集母職、母職身分、認知社會學

 


發表人/ Presenter:林芳婷(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題目/Title:女同志性別實踐:從她和她的同居家事分工說起

摘要/Abstract:
  女同志是女性主義的實踐,挑戰來自傳統固化的壓迫,女性如何在身為「女人」與「同志」雙重被壓迫者身分裡,突破性別差異化、自我性取向與獲得社會認同;透過她和她的同居家事分工說起女同志的性別實踐。在過往的家事分工研究,多以異性戀視角設定研究對象與探討觀點,且採用量化方式,呈現結果僅著重在兩性間家事分工參與程度平等性,未能有更深刻的對於家事分工認知的看法與感受方面,於是,本研究試採以質化深度訪談方式、新家庭樣態同居生活,及女性為研究對象,作為本研究的研究視角;在異性戀家庭為主流價值觀裡,探討女同志同居生活的家事分工,如何透過家事分工模式的建立與協商,在異性戀的家事分工模板裡仿效與創新之間,做她們的性別實踐。
 
  本研究訪談七對同居1年以上且關係維持中之女同志伴侶後研究發現:

一、在異性戀的家事分工模板裡仿效與創新之間:女同志同居家事分工有仿效異性戀分工,尤以性別角色論影響為最;創新仍是帶著平等意識在家事分工以共同協力為分工模式,並以引導式、互動交流式作為家事互動,讓家事成為是一件有趣的事;在做家事不平等時,以愛與回饋來作為化解家事之間的落差。

二、在她與她的家事分工的發現:家事除了勞動力的家事,在她們的家事裡涵蓋情緒勞動,有別異性戀的親友間互動的情緒勞動,是專屬女同志的一段自我認同的生命經歷,它影響至她們關係裡的互動、也在她們與外界連結裡;另因本研究訪談正值疫情期待,發現有別過去研究理論:新型態時間可得論,成為她們分工模式的影響因素。

 
關鍵字:女同志、同居、家事分工、性別角色、性別氣質、性別實踐



發表人/ Presenter
顏裕祥(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葉欣怡(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戴翠莪(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陳易甫(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題目/Title: 台灣青年生育意願的改變、以及其影響因素

摘要/Abstract:
  隨著少子化加劇,生育意願的探討更形重要。西方文獻顯示,個人生育意願會隨著生命歷程的進展而變動,但是台灣既有文獻對生育意願的探討,幾乎侷限在橫斷面資料、單一時間點的研究。針對文獻限制,本文使用長期追蹤資料,從生命歷程的角度來探討台灣青年的生育意願改變趨勢、以及影響其改變的機制。本研究的實證發現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的了解台灣青年的生育意願,也能更深入的掌握影響台灣青年生育意願的因素。
 
關鍵字:生育意願、生命歷程、少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