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8(六)下午場次
首頁 > 11/18(六)下午場次
1-3-206 宗教的奧妙
2023-11-05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主持人/ Chair:齊偉先
評論人/ Discussant:楊弘任

發表人/ Presenter:蔡博方(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
題目/ Title:現代「宗教」的法律爭議:法律想像的分析

摘要/ Abstract:
  本文的研究問題為:哪些「法律與社會」互構過程使得當代華人社會嘗試將宗教事務進行法制化時數度遭遇難題?對此,我考察「宗教」這個概念與它在法制史上的數度繼受過程(指,明文化、規範化),並以「法律想像」(Legal Imaginaries)作為分析架構來說明。本文資料為晚清至民初的三種「宗教事務之法律爭議文件」:1.晚清社會(1960-1903)的20份教案事件後續規範文書、2.戊戌變法與民國初年的兩次「廟產興學」運動的政策文書與相關判決、3.於 1949 年以前歷次關於宗教事務管理的修法與社會爭議。初步研究發現有三:1.從「時序秩序」(temporal order)來看,三種宗教爭議的法律想像,皆希望將過去所發生的紛雜,透過當下的秩序構成,形成此秩序在未來的作用力,其中,法律想像涉及人員與事務的「安置」(arrangement)。2.從「問題—解方」來看,法律想像為宗教爭議提供的方案(例:立約互保、公產公用、監督登記)既有其簡要性、原則性特徵,也體現出部分的「反事實」(counterfactual)特徵。3.三種的法律想像反映晚清民初的華人社會,對「宗教」爭議有其特定關注的趨勢變化,逐漸使「財產」事務(不論是監督或管理)優先於「人群」事務。整體而言,透過法律想像中呈現的「宗教」,呈現出爭議各方逐漸形成的本土「宗教」觀念。
 
關鍵詞:晚清民初社會、宗教概念、宗教爭議、法律想像、社會想像


發表人/ Presenter范綱華(東吳大學社會系)
題目/Title:台灣年輕成人宗教信仰之動態變化:新舊理論典範的檢證

摘要/Abstract:
  台灣對於一般大眾信仰動態變化的經驗與理論研究較為不足,需要較大規模的貫時性研究才能更清晰描繪一般大眾在不同類型宗教之間的信仰變動情形。為了彌補既有研究的空缺,本文使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主樣本在2011年、2014年、2017年的成年期調查資料,以及該樣本在2000年的青少年期調查資料,檢視台灣年輕成人的宗教信仰動態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1)勾勒台灣人於青年前期的宗教信仰動態變化圖像;(2)檢視台灣人在青年前期的宗教信仰動態變化狀況,在何種程度受社會人口特質、宗教社會化歷程、人際依附關係、負面生命境遇、身心健康等五個面向的風險因子所影響;(3)從生命歷程觀點,探究個體在青年前期之宗教信仰動態變化型態與風險因子所蘊含的社會學意義。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1)除了基督宗教,其餘各宗教的信徒動態變化都在50%以上,其中民間信仰和道教的流動比例相對較高(2)「穩定有信仰」和「改宗」共同具有「父母信仰宗教」、「心理困擾」、「正向親子依附」等類似影響因子,意謂宗教信仰變動和宗教社會化、心理壓力、人際依附皆有相關;(3)自評健康對出離、先入再出、先出再入、改宗有正向影響。
 
關鍵詞:宗教、改宗、信仰動態變化
 
國科會計畫名稱:台灣年輕成人的宗教信仰動態變化
計畫編號:111WFD0310193



發表人/ Presenter王志弘、蔡宛芸(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題目/Title:連屬公共性與跨域靈力:台北市「大樹公」的存活之道
Articulated Publicness and Trans-territorial Magic Power: The Ways of Survival of “Dashu gong” in Taipei City

摘要/Abstract:
  隨著都市開發、農業聚落解體及族群遷徙,原為地方社群自然信仰的「大樹公」面臨消失危機。然而,迄今仍有少數具靈力傳聞的老樹及相關信仰棲居於都市中,彰顯傳統元素在現代紋理中的韌性,以及自然物轉化進入都市生活的過程。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考察及訪談,探討台北市賦有靈力傳說的大樹公如何在現代都市中存活,藉此理解傳統性與現代空間的共存方式。研究發現,大樹公的存活與再生,有幾種不同情形,區分為「連屬公共性」和「跨域靈力」兩種型態。連屬公共性是指大樹公以某種型態連結上都市生活的新邏輯,進而成為新紋理的一環。例如,不少大樹公與經常一同出現的土地公或其他神祇廟宇,納入都市計畫下的公園用地或官方獎勵的綠地,結合休閒遊憩的集體消費公共性而成為公共空間元素。再者,1980年代以降地方文史及生態踏查興起,老樹成為寄托地方傳說、見證鄉土變遷的重點,官方亦出版老樹調查報告,令大樹公連繫上都市文化公共性與老樹保護體制。跨域靈力則牽涉大樹公信仰的跨尺度連結與轉化。例如日治時期遺留的福神信仰於戰後轉化為土地公,再連結上廟旁老樹護持的傳說。或者,幾經更迭的地區信仰轉化為跨越兩岸的樹神傳奇,並藉此與其他地方廟宇形成交陪關係。
 
關鍵詞:自然信仰、都市變遷、公共空間、樹木保護
 
本文為科技部專題計畫「倚樹成市:台北市都市樹木治理的資源化政治」(MOST 110-2410-H-002 -143 -MY2)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