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9(日)上午場次
首頁 > 11/19(日)上午場次
2-1-205 兒童與青少年
2023-11-13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主持人/ Chair:林如萍
評論人/ Discussant:黃克先

發表人/ Presenter:陳韋郁
題目/ Title:契約規範了我的服務工作:兒少性侵後續追蹤社會工作服務之建制民族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現今政府以契約委外之形式,將社會福利服務委託民間單位辦理。本文研究場域-甲機構承接花蓮縣府性侵被害人後續追蹤服務。本研究以建制民族誌作為探索途徑,以兒少性侵後續追蹤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後追社工)日常工作為立足點,透過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描述後追社工的工作流程與日常實作,進一步勾勒出跨時跨地運作的支配關係,是如何藉由文本中介,形塑後追社工的工作經驗。
 
  研究發現契約成為指導後追社工工作的規範性文本,造成真實經驗與建制期待間的斷裂,包含:將服務工作量化,以因應契約要求與評鑑指標;契約規範工作內容,造成後追社工與其他協作單位的工作混亂;協調溝通與情緒勞動等活動,無法被契約文本所認可;案主為中心的服務精神,遭結案導向的工作目標取代。為了回應建制的期待,後追社工承擔工作時間的模糊,並控管不合法的性,個案經驗與建制文本發生衝突時,得付出更多情緒勞動,以及追求工作認同產生的自我剝削。
 
  後追社工所處建制關係的位置,一方面透過與個案的互動,了解個案真實經驗,另一面,則需回應建制的要求與期待。藉由探究後追社工的工作經驗,本研究反思契約委外制度對社工個人造成的影響,以及呈現工作者往返於建制與服務個案的工作困境。

 

發表人/ Presenter:徐詠翔(國立臺北大學社會所碩士生)
題目/Title: 親子教育期望落差、知覺學業表現與青少年憂鬱症狀

摘要/Abstract:
  促進社會流動已經成為當代教育體系追求的核心價值之一,不過經歷流動對於個人帶來的心理效果卻較少被過往研究關注。在台灣社會中,作為第一次大規模教育分流的高中升學結果,同時應該也具有教育向上/向下流動的意涵。因此,本文探究就讀高中類別如何既作為可被評價的升學結果,亦作為青少年實際發展社會生活的場域,對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本研究以 2000 年進行的「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國三(J3)樣本進行分析,檢視在菁英高中、公立高中、私立高中與職業學校中,家庭收入與青少年憂鬱程度之間的關聯是否有異。研究發現:一、平均而言,家庭收入與青少年憂鬱程度呈現倒 U 型的變動關係,家庭收入越高,平均憂鬱程度越低,但在月收入超過約 20 萬之後開始逐漸反彈上升。二、對於家庭月收入較低(5 萬元以下)的青少年而言,就讀菁英高中相對於就讀其他種類的高中,其高一時的平均憂鬱程度較高;但針對家庭收入較高的青少年而言,就讀的高中類別對於其平均憂鬱程度沒有顯著的影響。研究顯示,階層化教育體系的影響超越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即使對於取得菁英學校入學資格的弱勢學生而言,仍然可能因為文化資本的缺乏等原因,使其付出了心理健康程度降低等向上流動的「代價」。
 
關鍵詞:社會流動、教育分層、心理健康、高中升學考試、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