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年會
11/19(日)下午場次
首頁 > 11/19(日)下午場次
2-3-201 經濟社會學(三):文化與經濟
2023-11-09
請點選簡介/題目即可看到詳細內容/摘要
場次簡介/ Description: 

  傳統經濟社會學具有高度的組織取向,同時也聚焦在製造業的生產者。晚近的發展更重視文化產業以及文化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在這個Panel中我們聚焦在圖書產業以及古董市場,探討文化因素與文化產業的動態以及對經濟社會學的啟示。

主持人/ Chair:李玉瑛

發表人/ Presenter李令儀(臺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
題目/ Title:後疫情時代與數位革命的雙重挑戰:台灣圖書產業的掙扎與存續

摘要/Abstract:
   圖書出版產業可說是最古老的知識產業,但是這個屹立兩千年不搖的行業,卻在21世紀遭逢嚴峻的挑戰;尤其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革新,網際網路、串流平台及電子書等「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幾乎顛覆了以紙本印刷書為原型的產業模型,延續三年多蔓延全球的的covid-19疫情以及不鼓勵實體接觸的防疫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停滯及通貨膨脹,都讓原本疲於應戰的紙本書出版商和實體書店的困境雪上加霜。
 
  隨著全球疫情趨緩,美國與英國等出版大國陸續傳出紙本書和實體書店在後疫情時代復甦的消息,然而,台灣的圖書產業和實體書店目前仍未能從谷底翻身;尤其是大型網路電商一再以超低折扣在市場上發動掠奪式的競爭,對圖書售價產生破壞式的市場效果,更無利於整體產業的健康復原。
 
  本研究即是要探討台灣圖書產業(包括實體書店在內)如何面對數位革命和後疫情時代的雙重挑戰,並研擬出復甦和存續的對策。尤其是產業界的行動者,如何面對強勢圖書通路所發動的價格競爭遊戲,並在紙本書和電子書或其他數位生產模式之間取得平衡。 本研究透過文獻材料、官方產業調查數據、田野觀察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交叉並行。希望能深入探索產業從業者的因應策略。

 


發表人/ Presenter李玉瑛(元智大學社會既政策科學學系教授)
題目/Title:製造出處:藝術品拍賣的鑑定權威

摘要/Abstract:
  本文以文化資本的概念來分析辨認藝術品真跡的眼力,其制度性的權威是如何可能的。眼力可被視為一種身體化的文化資本,這是經由長時間的鍛鍊與實做才能獲取的知識/能力,一旦擁有就會像是習性一樣的自然。它只有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才表現出來,所以必須把它放置在場域關係中方能理解。亦即個人的眼力是在社群的互動,資本角逐的競爭中才會表現出來,同時也需要藉由制度化的文化資本形式來正當化。
 
  收藏古董文物,最重要的在乎真假,以及物品被收藏的歷程。在藝術品拍賣市場興起之前,收藏是一個小圈子,重要的物品源流是藏家的入門知識。但是經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戰亂,以中國古董文物為例,很多文物已經離散到全球各地,因此要考證一件文物的來源出處與真假變得複雜了。目前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當道,透過公開徵件,展示,出版圖錄,以及儀式性的拍賣過程為一件文物頒發出身證明書,可被視為市場至高的權威。

 


發表人/ Presenter
李貞錚(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琬蓉(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題目/Title:基層編輯的「價值感」:以臺灣學術出版業為例

摘要/Abstract:
  本研究鎖定臺灣學術出版產業中的基層編輯勞動場域,試圖探討基層編輯如何詮釋編輯工作的象徵價值,以及如何進行決策制定。
 
  既有相關研究鮮少探討出版業中的基層編輯,大多將主管編輯的決策和觀點概稱為整體編輯的經驗。然而,基層編輯在出版社所處的特殊位置,一方面使其受到更多來自組織的管控和限制,另一方面又是最為貼近書籍的角色,第一手接觸與編整書稿材料。這種雙重性讓基層編輯在勞動過程中更需要持續協商來自各層面的力量,嘗試在自我實踐、出版社傳統和經濟回報中重新定義編務工作的價值。
 
  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本研究訪問三家學術出版社共12位基層編輯,其出版品分別以大專教科書、宗教學術書和市場學術書為主。試圖從基層編輯的經驗與社會位置,理解其勞動現況和能動性,並勾勒基層編輯在「編輯邏輯」和「市場邏輯」兩種理性策略邏輯之中的擺盪。
 
  本研究指出,在臺灣學術出版產業基層編輯的勞動場域有以下三者特色:工作流程不確定性高的環境因素、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再加上組織加諸的職業控制。這種「基層編輯勞動金三角」的狀態,使得學術編輯在普遍低經濟回報的情況下,依然願意追求高象徵價值的勞動意義。
 
關鍵詞:出版產業、基層編輯、象徵價值、自由裁量權、職業控制